“中国特色”的发展特点

二、“中国特色”的发展特点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我国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无论是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方向、内容、模式和目的或者说成果上。其中,教育的方向和目的都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中,教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教育,在内容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增强“四个自信”,我国在教育内容上特别突出对国家历史的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为什么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教育的重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承认其科学性,对于坚定理论自信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学生能够在时政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同时通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变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制度自信;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的占比最大,是教育的基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中国特色”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每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都有不同的文化积淀,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经历几百甚至几千年才流传至今,因此各国的文化各具特色。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实现统一的治理,并使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五千年来积累的历史文化能够得到现代人民的普遍认可,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国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大力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越是在开放和现代化的今天,就越是要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能够世世代代地继承下去。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特别要注重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低龄化,因为幼年和少年时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的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还未发育完全,教育和环境传递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并对今后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观念、培养的素质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所以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不仅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教育,还要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意识。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发展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保持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

从教育模式上来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就要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我国发展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口众多,如何满足所有人对教育的需求,是我国教育发展要解决的最大难题。从数量来看,要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学校,就要多建学校。我国的学校以公立为主体,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大力建设公立学校的同时,鼓励民间办教育,上至民办高校,下至民办幼儿园,民办学校已经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地方,大大增加了我国学校的数量。同时,由于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具有企业的性质,相互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促使民办学校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来吸引学生,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民生角度来看,为了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品德素养,提高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满足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的需要,国家大大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2006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接受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教育已经不是个人可以选择使用或放弃的权利,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从教育结构来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个人发展情况具有复杂性,不能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人生目标和受教育的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为了满足社会众多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很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解决了很多人生存和就业问题。

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特点,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保证,在坚持教育开放的新时代,保持教育“中国特色”既是立足国情的基本要求,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统领全局的重大意义。我国教育从内容到模式都已经具备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并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36],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才能更好地践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