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作为民生之首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服务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重点在于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重要来源。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利益分配的不均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第一,地区差异。如北上广深和其他大城市,省会城市和一般中小城市。第二,城乡差异。迄今为止,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仍然没有脱离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在公共资源的获取上本就比城市少,教育城乡差异是城乡差异最大的表现。第三,校际差异。重点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雄厚、学科带头人多,生源优质,而相对薄弱的学校则相反。甚至在同一所学校里,重点班的设置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这些教育政策的过度倾斜,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愈发严重。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分配不仅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效率,同时也成了衡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指标。

针对地区间、城乡间、校与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时候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49]各级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教育资源的分配并发挥政府在支配教育资源中的主体作用,以政策为导向,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变把资源主要供给城市和重点高校的模式,要把资源合理充分分配,逐步缩小区域、校际的资源不平衡差异,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坚持教育公平上,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因此要办好基础教育,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在学前教育上,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在义务教育方面大力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在高中教育上提出加大支持力度和普及范围,国家实施相应的奖助学金来支持其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