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作的家庭教育观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6]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描绘中,将教育放在首位。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沉淀了许多优良的家规家训,其中所形成的家风最本质特征就是做人,做好家风建设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无论历经多少时代变迁,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每个时代都很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只有家庭好,才能实现整个国家发展、整个民族进步和整个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进行了多次论述。2015年2月17日召开的春节团拜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67]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68]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人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来说明中国在古代就很重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意义,前者谈到了要用正确的方式保护孩子,后者则告诫人们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对则会害了孩子。因此,家风代表着家庭的品质和风格,是较长时期形成的能稳定体现家庭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家风思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时代的召唤,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继承和弘扬,源于对历届领导人家庭建设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源于对我国当前家风建设存在的不良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都是“教育者”,他认为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拥有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人生。2015年10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习近平家风思想是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思想的内涵,应当将这一思想作为新时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