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长示范

二、家长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修身。《四书·大学》中曾说:“古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先修其身”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若父母不以身作则,也很难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子女,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我们所见到的优秀孩子实际上是优良家风熏陶下产生的,而大多数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出现品行上的问题并不都是孩子自身产生的,从背后能反映出家庭的问题,反映出家风的传承上的问题。父母既是影响孩子产生众多问题的源头同时也是纠正其不良行为的最大障碍者,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示范作用很关键。特别是当学生处于学龄前的阶段,尚未开始进入学校进行系统学习,老师和同辈群体还未开始发挥影响作用的时候,家长的教育和示范是学生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直接影响。正面积极的家长示范对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特别是学生幼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幼年时期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三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我国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国社会也特别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较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于孩子早期的教育和整个人生的正面作用都非常大。

习近平指出“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接受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人无德不立,家长要纠正其重知识轻道德的倾向,给孩子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很重要,使孩子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才。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73],着重强调了家长要时时刻刻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孩子。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又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74],再一次强调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中可见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很大,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通过指导各地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希望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在怎样做好榜样方面,习近平指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7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四个第一”,即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办好教育事业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最关键的责任主体,家庭要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家庭是实现德育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立德树人要先牢牢扎在家庭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四个第一”直接指明了当下家风建设的方向,家长应如同教师一样,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大量的家庭数据显示,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庭,立德树人工作的好坏从父母身上就能看到影子,家长示范作用好,孩子的德育就更好,家风所表现的问题的关键在父母,因此习近平重视家长示范作用,通过家长示范来培养良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