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贴近实践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因此,课程贴近实践对于培养被教育者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课程贴近实践的育人过程和社会实践相比,既具有共同的一些基本特征,又具有一些显著的差别。前者在具有实践活动的普遍性的同时,更有育人的特殊性。
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贴近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构成要件和要求。因而,课程贴近实践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特征。第一,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也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手段和实践开展的过程、取得的成绩等都是客观的,使得课程贴近实践和社会实践都具有客观现实性。第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具有目的意识性的围绕实践客体而开展的活动,与动物简单地为了生存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低级的、本能的活动不同。课程贴近实践主要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其目的性和能动性显著。第三,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社会关系是主体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无法脱离社会环境和成员的参与。同时,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还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教育发展情况、教育政策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另一方面,课程贴近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育人方式,特殊性是其一大特征。第一,主体的特殊性。被教育者作为实践教育的主体,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不断完善和成长的时期,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巩固以及综合素质全方位的提升,这就决定了他们与一般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有本质不同。第二,开展目的的特殊性。实践育人一般都在高校组织下开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实践的目的主要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对先前的理论知识加以检验,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而对其更加坚定,自身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架构得到完善和丰富,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三,作用的特殊性。对于正处在“三观”塑造关键节点的被教育者而言,课程贴近实践和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对于自身的教育和锻炼意义非常重要。一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育人活动;另一方面,实践育人能够作为重要手段,对被教育者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是被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被教育者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课程贴近实践的相关内容必须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相对应,在整体教学计划和安排内,针对该群体的特殊性开展具有适用性的各种实践形式。
首先,课程贴近实践作为学校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中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过程,改造实践主体的主观世界。实践是联系人类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人类一切认知的源泉,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不断推动实践和认识深入发展。人们只有在不断深入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课程贴近实践,以实践育人为观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原理和要求。其次,课程贴近实践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27],同时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学习者身心素质的必由之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成才,仅仅依靠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日益完善是不够的,必须向实践学习,充分参与实践环节的锻炼和教育,在实践中检验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去了解、融入社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家国情怀,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28]他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实践和教育相结合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把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之中,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部分不正确的观点,使得广大青年选择受限和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倾向有问题,存在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弱、综合素质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贴近实践迫在眉睫,必须树立实践育人观念,把实践育人统筹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实践育人成为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形成科学的课程贴近实践机制,巩固和强化实践育人平台,给予实践育人充分的经费和人才队伍保障,形成以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为核心内容的活动体系,为大学生提升本领和增长才干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和创造环境。
课程贴近实践是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使当前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全面且具有系统性。被教育者通过参与实践,使自身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知、情、意、景的有机结合,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我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当代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教育发展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动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为人才培养指明路径和奠定基础,更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贴近实践正是基于我国对实践育人基本规律的把握而做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人才培养深入发展的高度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呈现不断深入发展趋势,各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都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高校实践育人理念日趋完善,实践育人内容不断丰富,实践育人形式不断拓展,实践育人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实践育人的氛围日益浓厚,实践育人规律的把握更加客观全面。梳理高校实践育人发展历程,我们认为高校实践育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能够看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日益现代化,深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内涵式发展成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贴近实践就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