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刻反思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全国上下出现了一些不合规范的办学形式,加大学生的劳动量,致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维护,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学事业被破坏,情势空前严重,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被严重剥夺,教师群体受到不公正、不合理待遇,人才短缺现象充斥各行各业,全国上下文化素养急剧下降,新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对于人才的培养,青年人才的成长、发现和使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之上,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科学性的教育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至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毫不迟疑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全面协调推进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科学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从微观来看,推动教育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原则。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有合理的规章制度方能孕育更多的人才资源。设计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目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打造出“敬、识、留、聚”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成长都十分重要。一个进步的社会要有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好的环境会促进人才涌现;反之,则人才衰败。社会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人才得到重视,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逐步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环境,打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美好画面。
在工作中,应注重识才用才。识才是用才的先决条件,用才是识才的关键所在。识才的过程要有正确合理的方法,若做不好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在生活中,应注重优才留才。留住什么人才?怎么留住优才?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条件差异较大,不管是住房、交通还是医疗、教育,西部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和偏远山区都是不及东部的,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为人才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条件;其次要创造出便于人才深造的教育条件;再次要重视优才,优化福利待遇制度,让能者有更高的福利待遇;最后要注重人才成就感的实现,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
在政策上,应注重引才聚才。引进什么人才?如何将引进的人才聚在一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基本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环境的打造是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引才聚才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加大和优化对人才工作的引导,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和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在大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才工作,将优秀人才引进来、聚一起,通过政策的鼓励,激发出人才自身的活力与动力,让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