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贴近生活

二、课程要贴近生活

所谓贴近生活,就是指学校的校内课程、校外实践和教育宣传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结合现实日常生活,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进一步反映客观现状事实、了解社会主流价值,发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和生动事迹,汲取生活赋予教育的养分,增加教育课程的生动性与吸引力。课程推进生活,一方面使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具体深入开展,稳步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另一方面能够让教育工作情理兼备,生活赋予教育斑斓色彩,教育沉浸在生活的日常气息中。教育教学理论从实践中来,同时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检验。课程推进生活,才能保证所学理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使教育工作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勠力同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磅礴力量。

“贴近生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生也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和年龄较小的社会成员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课程贴近生活将会给现行教育带来新的启发和变化。一方面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生动性不足的理论转化为被教育者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使两者之间相契合的道理和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能够与被教育者形成双向互通的心理机制,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教育者的教学创新力,使学生的主体性蕴藏于生活的全方位之中,让原本较为死板的教学评价机制转化为积极评价,凸显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征。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被教育者已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为承担能力的个体。因此,更加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程能够充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活力。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想,重视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而将教育的过程真正转化为对学生各方面需求满足的过程,使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更能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上得到完善和升华。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被教育者自主内化,更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的诉求、自身的角色定位甚至是人生价值等方面得到关注和重视。教育者从以上这些方面去理解、教育、重塑教育对象,让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尊重。但是,必须明白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了解和关注其需要,尊重被教育者对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将被教育者地位提高,满足其所有需求。课程贴近生活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为被教育者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体验,还让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还原就是课程贴近生活的深刻体现。

课程贴近生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教育要面向世界、未来和现代化,到现在教育要贴近生活、学生和实际。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由社会到学生自身的这种转变,从中反映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使被教育者感受到学校和教育者对他们的关心、尊重,重视他们的发展和潜力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在贴近生活的教学中学习到生存发展之道,切实提高自身生活品质。另外,课程贴近生活在本质上也代表着学生的根本利益,而学生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教育学生应该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此教育过程了解学生的喜好,从根本上把握学生的根本利益,能够和学生平等交流,发现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并且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其确立正确的“三观”、理想信念和确立崇高的道德信仰。

课程贴近生活不仅是一种教学新理念和方法,更是方向指引。一方面对被教育者生活的渗透性和了解程度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课程进行加强和完善,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明白自身的发展诉求,成为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课程贴近生活能够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方向指引。贴近生活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的切实生活需要更明晰,有效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以及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态,以便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程贴近生活更体现了一种自由全面的发展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学生发展效率,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探寻有效的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显著成效,在生活上也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都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贴近生活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使学生得到长足深远的成长发展,也能够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筑起强大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