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对新时代中国的重要性,认为高等教育能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论述为理论指导,不断开拓和创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高等的、专业性的知识教育,是教育普遍性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其规律和特征基础之上的有机统一。以具有纵深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构筑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其与课堂的教育教学、人才的综合培养和科学研究相连,授课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培养标准都围绕具有纵深性的专业知识而展开,离开了高深知识,高等教育便无法进行。高等教育的概念和性质经过多年发展在国际社会已基本达成共识。1962年联合国高等教育会议对高等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对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入学条件、入学年龄、课程学习和学位学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说明,首次对高等教育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界定,使全世界各个国家能够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的开展方向和办学理念。1988年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大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定义,并且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对办学机构的性质做了相应的规范。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大会第27届会议通过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的建议》,建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或其他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高教机构提供的各类中学层次以上的学习、培训或研究能力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的开展机构和学习范畴进行了说明,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续重要文件中进行了沿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断向我们证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时期和政治文化背景条件下具有差异性,但是随着各方面的进步,逐渐由两者的不平衡发展过渡到彼此融合补充,进入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

习近平非常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高等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的一系列不足作出指示,表明当前我国急需发展高等事业,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知识的卓越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作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决策,以此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0]。“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等词语表达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他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梦的实现紧紧相连。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中国具体的国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坚定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发展方向,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办好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要紧紧结合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把握好现实和未来两个方面。高等教育事业成长发展必须为人民、为党政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扛起高等教育的发展重任,同时高校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综合各方面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人才培养作为办好中国特色高校的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点带面加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高校不同于世界其他高校最为鲜明的特点和底色,其作为我国立党立国的根基,构筑了正确坚实的意识形态理念。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高校的基本要求。高校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传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给予充分的保障,为广大高校学子的成长成才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让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同时,我们一定要促进高校的和谐与稳定。以健康的环境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加强人本主义的关怀与管理和心理辅导,使安定团结的精神扎根高校建设,成为社会安定团结进步的标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使高校教育回归本位,带动高校的治理和管理,使其做到治有方、管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高校作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有力阵地,必须明确把握高校发展和教育工作开展由党领导的坚定性。以此,由学校党委牵头,让高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主导权,使高校成为向社会主义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活水源头。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成为各级党委的重点,加强各方的领导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高校的发展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各级党委要多到高校了解情况,在同师生接触中发现关键点,并且通过报告等形式回答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重视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加注意、沟通和鼓励,善于广交和深交朋友,了解他们表达的意见,做到真听、真做、真改。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力,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把控高校的发展方向、整体情况、决策的落地和执行。在高校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根据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做到有效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水平和工作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目前居世界第一,但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质量和效率的同步发展,采取协调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的优势在于人才,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生动力,因此必须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培养祖国栋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阶段学校担负的共同使命。高校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和明确党的教育方针和任务,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此,需要进行三项基本任务。

首先,高校办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开展教育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虽然方式方法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能够适应并且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对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不断积累知识,使得社会制度运行良好,为国家存续和发展等各方面呈现良好态势提供有用之才。因此,不论古代和现代的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各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政治所需来培养人才,各个国家的高校也是伴随本国的发展、在为本国服务的过程中而得以成长,得到其他国家和世界人民的认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也要坚信通过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各方面努力,我国的大学也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资治通鉴·周纪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自古就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必须以育人为本,注重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古人言:“人无德不立。”立德作为立身的根本,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不然办学的根基将受到动摇。现今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开展学习所有业务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效果纳入办学指标,深入贯彻开展立德相关活动,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持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铭记于心。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基,需要将立德树人在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所有领域、方面和节点中进行内化,推动高校办学发展。

其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其队伍的素质将影响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品质。要想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优秀人才是我们所急需的。作为要教导出优秀人才的教师队伍,对于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在这个信息化水平持续发展的时代,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和教授知识的方式中,教和学都面临着创新性的改革变化。无论对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还是对学生对于知识的吸纳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精湛的业务能力、优秀的育人水平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是一个大学保持良好持续发展态势的基础。立足党的人才培养要求,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教师发展的各项工作条件,形成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培训系统等方面的良性循环。要想成为好教师,继而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四个要求:第一,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理想信念将会给学生起到极强的示范作用。第二,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的伦理道德,巩固和推进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有系统的制度规定,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监督。第三,需要有扎实的学识。在教师培养提升过程中,要敬重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识底蕴。第四,需要有仁爱之心。要发自内心去关心、关爱学生,才能够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我们还得直面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问题,找准关键点,对所发生的问题给予重视和解决。教师应该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的培养提高相结合,成为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的优秀教师。

最后,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刘子·崇学》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才兼备。高校学生能够学什么、学到什么、学得怎样与高校培养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各阶段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一些学校的硬件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何形成水准更高的培养系统是关键所在。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回到最初的根本点,那就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的思考。虽然可以通过国外一流大学的惯有模式进行学习,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通过单一方面就能够达到高水平,它涉及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多方面体系,并且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和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我国的特色和优点运用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之中。立足当前,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高校应以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为目标,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对相关科学技术进行攻关和创新。成立强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和创新,不断加强对自发的、系统的、主导性的行业研究的支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