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理论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理论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一,人不仅依赖于对象而存在,而且其对象的主体只能是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其二,人通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结果是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形成人的精神教育世界。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从而重视教育建设和推动教育发展。新时代推进教育建设,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教育建设,在把握教育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狭隘性和虚假性,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实践中,进一步重视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权,并采取了诸多措施。第一,坚持党对出版物和文学的领导和监督,批判资产阶级创作的“绝对自由”,提倡无产阶级的文学创作。列宁曾指出:“那些关于绝对自由的言论不过是一种伪善而已。”[2]第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教育阵地。列宁指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注重教育机构在教育领导权上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视无产阶级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任务。第三,在宣传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过程中,进一步反对唯心主义以及迷信。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思想,结合当代中国教育建设的具体实践,阐明了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注重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新闻舆论工作和网络教育建设等方面,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不仅注重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教育遗产,而且重视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力地推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所提倡的平等开放、合作共赢、包容互惠和共建共享等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教育价值理念,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探寻出区别于西方发展的道路,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多样化趋势以及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关于教育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举措,习近平在注重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的变化,在进一步重视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不断推动教育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