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学生为中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开始萌芽。杜威首先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及儿童中心的概念,随后海沃德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并且得到杜威的支持和充分论证,提出“教育即生长”[34]。杜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和执行。他认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生长经验,旧的经验是学生自身的价值和财富的体现,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应配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进度,依据学生自身的经验而进行,要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外部灌输,同时学校教材应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教师的教法也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杜威为后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麦库姆斯在其研究中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赋予了深刻内涵,他认为课程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兴趣和需求的满足,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动机,稳步提高学习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和方法,注重互动的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各个环节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发展机会。

关注学生成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旨。教师要真正实现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了解并且融入学生中去,找到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契合点,成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向上成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现相互间的交流和尊重,并且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改进。以此,使课程的结构具有灵活性、学习具有自主性、课程内容具有现实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持续进行教与学的改进。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发现现实的丰富性,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学习中的问题都能够成为中心点,从中领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精髓和要义,了解到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当前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的引导方式不再是固有的模式和设计好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现实需求中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成长成为符合现实需求和能开辟未来新道路的栋梁之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原有教学上权威性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态和语态上的双重转变是必然的。心态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同时在语态上也要注意沟通方式的转变,能够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对于知识的追求和人生的成长上,能够做到相向而行、共同进步,使教师不仅在学习上能够和学生相互交流,也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对于学生生活方面的疑问给予指导。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细微之处,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观念和行为上进行转变,以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教学质量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和贡献。

新时代学校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转变教学、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把教学的任务和目的由教转向学,转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和创造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三个着力:首先,着力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致力于解决教育的根本,也就是人的发展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性,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的连续和阶段性使学生时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生观的确立至关重要,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次,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学生得到成长发展的根本因素,推动学生的发展成才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使学生在不断努力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学习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是人类活动和内在需求的统一。着力于学生的学习,一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需要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并且,立足于教学评价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结果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自己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学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将秉承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第一,高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价值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第二,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来到学校,教师及其他教学辅助工具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进行千篇一律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教学评价和学生课堂反应改进教学质量。第四,学生有权利和义务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和学习效果出发,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出合理化评价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