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共前进的“三因理念”

(二)与时代共前进的“三因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这段论述意蕴深刻,及时地为解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因事而化”这一方法论有助于准确把握青年一代的真正需求,引领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强制灌输,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与人民沟通、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要尊重人民、真诚地对人民进行服务,引导人民正视问题。可以说“因事而化”能够有效地拆除人民隔阂的心墙,提升人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因时而进”这一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克服因循守旧的观念,谋求创新发展。从人民主体的角度讲,“因时而进”指的是抓住时机,在人民面临困惑或遭遇困难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地抓住良机,发现问题,给予帮助。从社会层面来看,“因时而进”指的是顺应时代背景,把握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具备的时代特质。“因时而进”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

“因势而新”这一方法论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生命力,它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必须立足新形势调整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内容。“因势而新”的“新”绝不是指为了追求创新而脱离实际,而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对象的变化改变调整工作平台,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例如当下,要根据“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形势变迁构建同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人民获得思想上的共鸣。

“事、时、势”概括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而“化、进、新”则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事、时、势”与“化、进、新”相辅相成,只有深刻领会,精准落实,才能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观点高瞻远瞩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进行了概括和凝练,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规律,具有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