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带有特殊性的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民所需要的、有益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其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何为师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育所追求的最为理想的境界,给老师提供了奋斗方向。一是对知识的探索深挖,二是对道德品格的崇高追求。

学,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人文自然科学都具有其严谨性,其特定的内涵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精练而成的概念和术语,定义之间有相应的与其他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教师对于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往往能深刻反映其教学能力水平。一名优秀教师,扎实的知识功底不可或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师来说,其对知识的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更为严苛。首先,高校教师需要将自身的立足点和目标定高,不仅要能够全面、自由和深刻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紧跟本学科领域前沿,做到不断更新,使得专业知识更加深厚和系统,并且凝练出专业领域知识的精华,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授,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理解透彻,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其次更要拥有宽泛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具有广博性,能够与其他相关领域和学科进行结合,有跨学科、跨专业的实力,能满足当今高校学子的知识需求。

德,教师的品德、职业道德。师德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者身处特定环境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是身为人师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品行离不开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师德在育人树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和价值导向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生,培养出学生的优良品质。身教重于言传,良好的师德是教育有序开展的一剂强心针。对学生、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师德的核心,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力量,润物无声辛劳多,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在面对辛劳和繁琐的教育工作时,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毅力、诚恳、踏实等崇高品行。在坚固学识的基础之上,以崇高品行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传递者,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为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作出重大贡献。“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秉持着初心和使命的广大人民教师,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守正创新、勤勉奉献、育人铸魂,受到学生和社会广大群体的由衷爱戴和尊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潜移默化陶冶和影响着学生,正是这种世范性使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和学识内化。特别是对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而言,常常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进而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常常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相信自己“一定行”,从而主动学习甚至改变人生轨迹。反之,老师的一句伤害、一次打击,或者老师在某方面的不检点,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深重而长远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2]。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当前教师的基本准则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学术、教学能力,忽视师德师风的培育和养成,必须铭记良好的师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保障,否则高水平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将不能得到良好运用。因此,面对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广大教师应引以为鉴,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以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道德立身、立学、施教和育德。同时这也警示有关部门,要重视师德的首要性,从教师准入门槛、职称评定、推优奖励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把关,严守师德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的严格举措。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涌现出无数有关师德的思想和文化积淀。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发掘并提炼出许多传承至今的师德思想,例如“不耻下问”“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爱之,能勿劳乎”等。孔子以身作则,行为世范,亲身践行着这些行为准则,为后人提供良好示范,可谓师德典范,也被冠以“万世师表”的尊称,备受后人敬仰,成为中华民族各个时代教师的标杆和典范。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其“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思想对于师德的深刻内涵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另一位思想大家韩愈,其“传道、授业、解惑”思想传承至今,其中对教师师德应有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看法。还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克己内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师德思想还在延续,并融合了新时代的特点,历久弥新,为新时代师德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师者,人之模范也。”若要育人,先要律己。教师的职业特性,使率先垂范的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准线。作为担负起立德树人重任的人民教师,如果对于名利有过高的追求,重金钱、重物欲,无法在善恶得失中把握自己,将无法扛起立德树人的重任。2018年12月,随着教育部三个“十项准则”的印发,对各个阶段的教师职业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也逐渐加强,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师德师风,事关校风学风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立足于人才强国的高度,以战略性的布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来要求教师。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党的德育内涵,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由此,对教师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培养什么人的标准。教师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可用之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怎样培养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格,要将立德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培养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人,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方向的人。为谁培养人指的是,目标指向决定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过硬本领,能够为党、人民和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使人才培养具有一贯性,实现目的、标准、实践和效果之间融会贯通,使教师能够更加明确教育方向和指向,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强调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前进的基石,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3]他强调“四有”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并且非常关心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的“六有”,希望青年学生能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好学生。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自己“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24]。他希望青年能够练就过硬本领,不负青春韶华,在砥砺中不懈奋斗、在锤炼中提高品德修为,迎难而上,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迸发出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