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础性的地位

三、基础性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9]这段论述体现出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0]就国家层面而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和文化,教给人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知识和能力。科学技术是推动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培养为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教育具有再生产的能力,这种再生产体现在对知识和科技的创造上,而创造以继承为前提。如今的科研工作者都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都经过教育的培养,教育通过广泛的培养挖掘和发挥科学技术潜力,受教育者在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强化科技认识,并获得创新的能力,在教育的环境中和指导下,发展已有的科技,并创造出新的科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又通过教育的广泛性向更多的人、在更多的领域传播,从而使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之上,如此螺旋式上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成为科技发展的新基础。

其次,教育培育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是社会存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在当今社会,真正起作用的是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只是通过劳动者本身而起作用,以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为支撑表现出来,从而作用于实际生产过程。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而教育是人提高劳动能力和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方式。可以说,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来源于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没有教育就没有生产力,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经济的发展起基础作用。单纯的科学技术是不会自发成为生产力的,只有通过教育,使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才能作用于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人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又总是由人所掌握,通过教育来获取。换言之,教育培育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出了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知识、创造力等。若把教育同生产力相联系,那么教育就具有了基础性产业的性质,成为生产力中主导要素的来源,又由于教育成果产生的滞后性,习近平提出了教育是未来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经济的发展起基础作用。

就个人层面而言,正如习近平所说,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出彩机会的获得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教育能够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教育不仅教给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存技能,还能扩大人的知识储备,提高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另一方面,教育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精神活动,能够传递给人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人掌握劳动过程的能力,使人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最后,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提高精神境界。总的来说,教育是能够增强人幸福感的事业。

教育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全社会处处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民生问题,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