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三、“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国家建设所有事业发展的驱动力量,其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事业更应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教育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用创新来驱动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要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和创新。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2019年5月1日,习近平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37],既要用教育培养创新,又要用创新发展教育。习近平认为应该把创新放在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他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创新,认为创新是驱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教育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又反过来成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对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是创新的来源,创新型人才通过教育来培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育社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事业,自身需要不断创新,以创新带动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都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每一门基础功课都有固定的考试重点和可掌握的应试技巧,学生的学习大多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开放性发散思维的形成,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方式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因为失去升学目标而丧失学习动力,又由于失去目标而显现出学习自觉性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等问题,陷入发展的盲区。因此,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固定时期,是进行发散思维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应试教育使思想局限、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了这段黄金时期,人的思维形成定势,再要放开思考方式就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一味教导传授,而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教育,提高对错误的包容度,激励学生在规则内大胆去想,大方去做,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钻研,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增加类似科学观察、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占比,或者开展相关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发明创造比赛和竞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指挥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设置激励机制,既奖励那些鼓励学生创新创造的老师,鼓励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奖励那些努力思考、训练自我思维能力的学生,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环境,三者都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包容错误,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教育需要创新是因为教育就是创新的来源。有旧才有新,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对旧有事物的认知来源于教育,除了形成人对已有事物的认识和继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作为创新的来源,其本身更需要创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方式、载体和模式是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而教育成果获得的滞后性又决定了教育需要比社会其他事业适度超前的发展,所以要坚持以创新来驱动教育的发展。教育创新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对教育事业缺乏部分的一种补充,是对落后部分的一种革新,使教育始终与时俱进,保持其先导性地位,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的的根本途径。

对教育进行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等,可以以这些方面为着手点进行创新。教育主体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增强教育者与时俱进的意识。其次是吸引新的创新型教育人才,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最后是创新教育主体的形式,不是只有单一的专业教师能够进行教育,各个行业的领军人才都可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得到运用。我国教育现阶段以课堂为主要载体,近年来网络共享课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主题活动等来创新教育的载体。教育方法方面,可以在理论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等形式,改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来看,需要对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培养,更加注重合理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再比如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激发学校教育发展的活力等。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办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38]以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促进教育与时俱进,同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