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抱着敌对态度,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文明冲突”等荒谬论点。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少数霸权国家把中国当成新时期西方文明的最大挑战者。[57]西方急欲凭借一些刊物、图书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中国进行斗争。面对长期以来西方报纸、媒体的话语权与中国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成了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激发文化生命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在文化自觉的过程里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肯定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二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够发展创新,推动本民族文化以及全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和盲目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自卑与自负都不是真正的自信,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上自卑时,看到的全部是自身文化的缺点和不足,在和外来文明交往时,往往就会因为这种自卑和不自信而产生崇洋媚外的情结;反之,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上自负时,就会看不到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夜郎自大或闭关锁国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不是历史上文化强势心理或文化弱势心理的复归,不是要倡导文化的唯我独尊、万方来朝,也不是草木皆兵、紧张过度,而是要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58]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以批判的眼光,正确地审视和包容整合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优秀的部分,摒弃其不足和糟粕的部分。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几千年,也必然是与外来文明不断交融整合的过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顺应近代以来文化会通的发展趋势。回顾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并在同其他文化不断的交流互鉴中持续发展。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能够主动吸收借鉴其他先进文化,因而能历经数千年仍然具有生命力。”[59]
要使整个国家整合和包容外来优秀文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做到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所形成的文化各不相同,历史长河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独具特色,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千姿百态,弘扬和挖掘本民族文化固然正确,但也不能拒绝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文化应当相互包容和借鉴,取长补短。正如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0]
教育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在国际坐标里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自己、认识现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上亦是如此。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1]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要“文明互鉴”,而这种文明互鉴的深刻寓意在于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态度,充分利用不同文明的互补性,实现文化兴盛繁荣的价值目标。一般而言,文化互学互鉴的过程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既要以自我文化镜像为自省,又要以他者文化镜像为参照。前者对中国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明确自身的特质特色,树立起文化自信,不简单复制他国文化模式;后者则是通过不同文化交流对话,观摩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图谱与变化,确定自身发展定位对世界文化的使命与贡献,促成文化自信的新增长。[6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63]“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64]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这些论述都强调我们必须先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但同时也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和借鉴。习近平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65]面对西方外来思想,我们的态度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为鉴,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总的来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是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在文化领域,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文化“引进来”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表明,文化自信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有效融合世界的先进文化,批判继承、融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古为今用,在吸收适合我国发展的先进文明的同时,也要抵制西方消极文化的渗透。
除了文化的“引进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重视文化的“走出去”。文化的走出去并不意味着简单将文化传播出去,而是一种精耕细作的传播,我们要有胸怀广阔的气度,坚持在对外文化的交流中以政府为主导。在“引进来”上面,我们要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对待不同文明上,需要比天空还要广阔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与他国交流时还引用他国的名人名言阐述外交理念,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各国文明的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开放的新时期,我党更加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从“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等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价值观念的认同、国家形象的塑造、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刻指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推动各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和借鉴。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首先具有民族性,文化自信思想立足中国大地,坚持以我为主,从内而外、吐故纳新、包容共生。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的文化自信牢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创新发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体现了人民性。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民生建设,指出繁荣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高度概括了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以人民为根本。其次极具时代性。文化自信思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契合时代发展、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思想的教育文化观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关系到文化强国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信就容易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