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一、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投入也因此受到影响,东西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甚至校际差异都非常显著,这种长期以来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使得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很大,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与否关乎教育的引导方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多表现在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86]。为实现教育公平就需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是其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时候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87]科技高速发展使得高科技在融入各行各业、便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教育行业也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信息化融入教育行业,使得稀缺且分配不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覆盖率,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88]“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89]“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一直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也必然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题中之义。放眼世界,当今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与人才的竞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就一个国家而言,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使得更多地区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育的贫困不仅影响个人,同时也阻碍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以来重点推进的工作,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精准扶贫,这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点。习近平就扶贫工作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90]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91]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不同地区的教师能够和学生同享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在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上,根据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推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促进两类学校师生与优质学校师生共同在线上课、教研和交流。

习近平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强调,只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建设道路更加顺畅,才能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的信息鸿沟,信息资源才会源源不断。而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中国会和世界共建,加大资源的投入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化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国愿意通过互联网搭建起国际交流的桥梁,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网络信息化可以促使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国是实践者、受益者和推动者,中国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均衡,在优质资源的分配上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还应依靠网络来扩大覆盖面,教育信息化任务还很艰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才能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才能实现“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能享有的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也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共享,同时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媒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