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性的地位
教育对个人而言,是自我发展的基础,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是国家稳定和进步的支柱,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应该被提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都以知识、人才为决定力量的今天。但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其中包括由国家和社会构成的环境实际:因为国家和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会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使得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也会不同。同时这种实际也包括被培养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因为每个人都有学习能力、思维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相应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方式内容等也需要有所差异和变化。其中还包括当前教育自身的发展实际,例如对教育的投入水平、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的实际发展情况等,实事求是地对这方面的实际做出评估,有利于在制订教育发展计划时能够看清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以进行重点部署。以上三种实际充分说明了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应该与具体阶段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就一直成为党和国家坚持发展的事业,并且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是全国性的事业,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决定社会发展的今天和明天,应该将其摆在战略性的地位重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教育制定过很多发展政策和战略,体现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并且从教育成果滞后性的特点出发,对未来国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在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适度超前的部署,使教育为实现国家计划和目标开路。从教育的重要地位出发,我国对教育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体现了教育事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性高度进行的部署,无论是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来看,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科技来源于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世界,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培养人才的教育就具有了战略性的地位。
既然教育具有战略性地位,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那么明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就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代化建设来看,教育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先行,要始终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事业,连续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投入多行业的专业化和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一代一代共同努力,才能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表明了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关乎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我国的教育要比其他事业优先进行建设,这样才能让人才的培养跟上现代化建设的脚步。而教育的现代化是如今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教育现代化,才能使人适应现代化,要以国际一流的标准来发展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在人民眼中,教育是影响人一辈子的事,因此教育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发展教育民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水平是最直观的教育民生反映,只有把教育看作基础性事业来抓,从战略性高度进行部署,才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满足教育民生的需求。
随着高知识技术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凸显,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和目标的变化,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自身的目标标准都发生了改变,所以必须牢牢把握住教育的战略性地位,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来看待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既能满足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时代任务,办人民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