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一、对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鲜明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文化自信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表露的积极的精神状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始终不断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洞悉上的阐述,文化兴则国运兴,这一思想使得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助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在这绵延不断的文明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对时代问题的阐述是基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多种场合引经据典。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传统教育观,如仁爱思想。中国尊崇儒家仁爱思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52]习近平提出的十个期盼中,教育是首位。而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体现了民本思想。习近平从古代传统教育观中汲取了精华,非常重视民生建设,尤其是教育民生,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才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与人才强国战略。以“德育”思想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观。中国传统德育教育强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义”,中国古代教育从一定角度来看是以人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成为当时社会有文化、有教养之人的基本人格特征。尊师重教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53]。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坚持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和“四个统一”的教师职业操守。这些思想都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唐诗宋词、戏曲、书法、古建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着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多次引用了《论语》《孟子》《老子》等古籍,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讲话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以及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总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所蕴含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彰显着中国人民的底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必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才会涌现一大批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正是彰显了这种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形成,包含着革命旧址、遗址等物质文化,也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境遇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力量,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依托。另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习近平文化自信的思想来源之一,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熔铸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在新时代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明中国梦的实现与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实现中国梦不仅离不开物质文明,更离不开精神文明,这就意味着需要文化、教育来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55]中华文明是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其与当代文化结合,与当代社会相协调,高度弘扬跨越时空、超出国界、极具价值的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作为支撑的,如果丢掉就相当于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持续以文化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助力。[56]在坚定文化自信上首先要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2019年7月15日到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其中强调了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青年群体是否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信息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化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客观现实和时代潮流。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无论什么时期,每个国家都会维护和倡导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增进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因此我们呼吁要对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指明了我们首先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足本土发展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学校教育的宣传作用、强化人民群众的认同感。由此可见教育在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要求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自觉增强自身文化自信,为青年指引了奋斗的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