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导性的地位
教育的先导性地位是指教育总是首先起作用的那一个,是发展的起点、开端。国家的发展是由个人的发展合力推动的,个人的发展来源于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31],“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32],通过教育让“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3]。习近平在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指出:教育传承过去、成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论述强调了教育的前瞻性,表明我国教育要始终发挥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是教育具有先导性地位所规定的任务。人才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前首先要接受教育,因此,教育的水平和方向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人才投入的行业,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明显的先导性特点,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育成果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的先行性。人的发展成熟不是某一瞬间就能达到的结果,成为一个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人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在我国,每个人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属于强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后,个人才能合法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就是培养个人在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不是瞬时获得的,需要不断进行教育强化和时间积淀,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体现了教育成果的获得具有滞后性。教育成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当下的教育工作只能在未来收获成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教育先行。对教育事业来说,与其他建设事业同步就等于落后,比其他事业落后就是失败,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进一步究其本质来说,是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人的培养来自教育,但是今天的教育建设是未来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在教育的超前发展中实现的,所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需要对未来社会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预判,制订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要用长远的、适度超前的眼光来发展教育,制定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这也是教育前瞻性的来源。适度超前的眼光和判断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依据,教育没有规划就会迷失方向。
第三,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落实之前,都要先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习领悟其中的精神和内涵,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导向上,还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劳动者经过教育的培养,能够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优化劳动手段,更新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发生变革。同时,教育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精神力量,使劳动者获得创新意识,并领悟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鼓舞他们积极主动投入社会建设中去,使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强大而稳固的物质力量,推动物质生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观念塑造上具有一定的方向导向,它能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教育具有全局性地位,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全过程;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来源;教育具有先导性地位,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未来面貌。这三个地位共同决定了我国教育处于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为了实现全局目标,在充分掌握全局的基础上,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的谋划就是战略。教育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就是要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事业来发展,将教育看作统筹全局的谋划,充分显示了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国与国之间各方面竞争的成败,人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人才的重要性使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我国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抓好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特别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地位和全局性地位尤其体现了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从基础性地位来说,教育是人发展的基础,也因此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能够保障社会成员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的文盲和低素质人员大幅减少,再经过几年、几十年的持续不断发展,这种占比将趋近于零。这种发展能够提高社会发展的基准,提高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从先导性地位来看,教育成果显现的滞后性导致的现象是今天的教育决定明天的社会,如果义务教育不能得到有效的普及,那么在家庭条件较落后,或者家长教育重要性意识不足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可能不会接受合格的教育,这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阻碍甚至破坏。当教育已经不再是人自愿享有的权利,而成为必须要履行的义务的时候,社会未来的发展就有了大量的人力保障。从全局性地位来看,教育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响人发展的一生。所以义务教育的普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提高学历门槛较低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缩小行业发展的差距。从时间上来看,义务教育可以提高未来社会的整体素质,对于个人未来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人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精神境界,要进一步获得自身的提高,培养和拥有终身发展的思想,义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农民工的义务教育水平为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未上过学的人数只占全部农民工人数的1%,农民工随迁儿童义务教育年龄段在校率为99.5%。从总体来看,201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也就是该年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与该年级小学一年级入学时那年的入学总人数比,达到了94.8%,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一系列发展举措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义务教育是由地方进行投入来保障人民义务教育,因此义务教育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硬软件设施和工资待遇等差异又会导致师资力量的差距,从而加剧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要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仅是资金、物资、师资的投入,还有政府责任的投入,特别要加强基层教育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我国的综合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