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应面向世界

(一)中外合作办学应面向世界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开放以及人才交流国际化,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相互借鉴和学习,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仅在于课程和教学,还涵盖了一系列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在本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2013年4月21日,习近平在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时的贺信指出:“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76]2016年9月他再次希望苏世民书院能够成为一个培养世界优秀人才的国际平台,为各国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增进相互了解,拓宽视野。党的十九大强调我们应当加强文化交流,而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将教育作为交流媒介,有利于跨文化交流,既实现文化“走出去”也吸引了文化“走进来”,这样的办学模式利于各国学生增进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更有利于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2006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首创国内外教育资源结合的先河,推动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77]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在坚持合作、互利、共赢、有序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规范发展过程中核心就是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创新利用。中国教育涉外办学有很多模式,但中外合作办学是唯一的由国务院规范的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从1995年的71个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6月,经中国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就已经达到了2431家,其中90%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涵盖了经济学、法学等11个学科和200多个专业,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所外方高校以及700多所中方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助推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与此同时,提升办学质量势在必行。《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是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法律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沿线国家的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将办学经验、方案、智慧与倡议结合,为全球教育治理和制定教育国际规则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共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再次强调要规范合作办学,将合作办学与民办教育体制并列,这一举措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