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学用结合

三、知行合一,学用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要求广大青年把握“知”和“行”之间深刻的哲学内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在学校的充分运用就表现在学用结合,正如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35]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中,长期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在众多著作中都记载着以道德来考量一个人是否合格,因此以道德为评价标准一致被大众所推崇。中国古代的王夫之、王阳明,近现代的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外国的哲学家们都在实践证明和理论上验证得出: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将德育的“知”转化为“行”的重要样本。所以,把我国历史上以及今天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全新的整理,有目的地将其融入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本中,通过教学过程,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自己付出关怀定会收到相应的回报。这样一来对于人类社会和全世界的发展都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此时,集体生活里面,务必要有相应的行为准则来对这个集体进行约束,维持集体的前进方向,创造更多的价值,走出一条相互促进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是一门必须设置的课程,这一设置将促进大学教育中出来的人才,在未来走入社会之前就了解到各项社会事业是怎样运作的,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向前发展极具促进作用。显而易见的是,这一系列操作过程都是实际看得见的行动安排,不只是书本上的刻板知识,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德育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认知和行为上做到统一。这一个进程里面,教育者必须精通并且遵守这一规律,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高校的德育教育才更有可能取得更突出的成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里面,一部分教育者主张,只要是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并接纳充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便可成为思想道德崇高的人;另一部分教育者主张只要受教育者对某一道德行为进行了多次重复训练便可以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但在实际中并不是这样单一的练习就可以的。人的品德是认知、行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任意一种抛去了其他因素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行不通的,是会阻碍最理想的德育效果形成的。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过程。这里面,认知、体验、选择、行为这四种能力是受教育者必须拥有的四个基本能力。认知能力是受教育者对于发生在社会上的道德事件的感知性和分析判断力,教育对象应当努力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夯实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体验能力是教育对象对他人道德遭遇有一定的感知,从中受到正向的启示,进而修正自身的行为的能力。教育对象应当努力增强自身的体验能力,将外界认知内化为自身理念。选择能力是受教育者通过自主选择,把外界的道德观念转化成自身行为的能力。教育对象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选择道德行为,在中间会排除掉大量的不良动机。行为能力是认知能力、体验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实践环节,教育对象应当持续进行道德知识、行为技能的学习,做到优良品德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应该做好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掌握其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做到这些才能在社会化进程中稳步前进,不被社会淘汰。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中对“知行合一”这个传统的哲学观点进行了解读和讲解,着重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各族青年以及国际交往人士均要做好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这些论述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点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典型事例,是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进行深入学习并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的。习近平关于“知行合一”的相关阐述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为基础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实践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习近平的阐述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知行合一理论的本质和内涵,重点说明了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重要性,强调将优秀合理的思想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实践中,习近平将知行合一观点进行了外延性总结,运用到其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重点研讨了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践行,对于青年学子这个主体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要做好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对知行合一观点的重要论述,我们就必须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其中心思想与创新点,学懂弄通,将所学所思所闻运用到自己具体的工作中去,学践融合、知行合一。我国青年学子必须把知行合一的思想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戒骄戒躁,修炼好自身品德行为、丰富自我学识、锤炼技能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