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遵循规律

五、课程要遵循规律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0]。课程要遵循规律就是要做到结合新时代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够使课程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使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教育必须要深刻了解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成长成才需求,认识、把握、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课程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熔铸学生大脑,浸润学生内心。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为人们所发现、认识、把握和利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规律也是法则,它是存在于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在于其客观性,是一个事物与生俱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规律是一种需要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本质联系,而非仅是感官所感知到的复杂变动的现象与联系;第三,规律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表明了事物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第四,事物运动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只要同类事物特定的规律条件具备,就一定会反复起作用。规律是表示人们对整个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认识呈现出的同类概念,又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能够表示在某种特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或者相近的概念。所以规律性往往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可以看到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看似这种发展变化杂乱无章,但是却存在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同样,人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章可循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分析把握当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使课程遵循规律。

课程教育和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包含许多矛盾运动的复杂系统,是一个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学生成长发展既是生命个体自然生长成熟的物理性过程,也是构建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但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动态和持续的,其中既包含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性因素,也包含客观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因此,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被教育者成长成才是指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个体自然成熟等因素相互作用下,随时间的推移,生理、人格、社会化等各方面都朝着圆满成熟的方向整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相对复杂却有序的系统,往往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是有章可循的,是具有特定的、普遍存在客观规律的。

因此,大学生成长规律是大学生成长发展各要素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成长的各方面问题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它是一般性的规律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更加具体的表现和映射,是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成长过程呈阶段性规律,不同的年龄、年级和各个阶段所面对的不同事物、接受的不同教育使被教育者呈现出其相应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第二,大学生成长过程呈主体性规律,受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思想品质、学识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制约;第三,大学生成长过程呈社会性规律,除受主体性内在因素影响以外,大学生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大到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小到工作单位和家庭;第四,大学生成长过程呈时代性规律,时代背景不同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会对被教育者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科技、世界局势的发展,时代内涵不断彰显其丰富性,从中也能够读取出发展中的规律性特征,赋予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促进其发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把握并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不仅仅是直接回答了高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课程要遵循规律。首先,要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前提。主体性是人自为存在的标志,主体性满足包括摄取性满足和被动性满足,主体性残缺会导致人格残缺。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和主体价值。其次,课程要遵循规律需要了解和满足被教育者的合理需求。“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31]。需要是人的本性,没有需要就没有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促进了人的发展。遵循人的价值需求逻辑,满足被教育者的合理需要,使学生的合理利益得到有效实现并且使其最大化,就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不合理需要或暂不能满足学生之所需应及时告知并有效疏导,切忌采取打压、封堵、忽视和漠视态度。教育工作正是建立在“需要—满足—再需要—再满足”这样良性“供需链条”之上,在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中促进学生的层次性发展,随着学生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由个人到集体、社会、国家的跃迁,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的含量也就越突出。最后,课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以科学的试错教育为补充,科学的试错教育蕴含着两个前提:第一,国家、社会、学校应理性看待试错问题,理性看待失败和挫折并允许失败,使失败得到最大程度的宽容和包含;第二,试错是学生勇于面对的重要路径。在教育的过程中犯错就是坏事这样的观念需要得到改变,引导和教育学生能够勇于尝试错误,直面错误,使其能够主动承担错误,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路径,善于利用错误。试错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学生对错误、失败的理性认识和营造允许失败的宽容环境,每一次对失败的理性反思都预示着进一步走向成功,面对学生的失败,直接的打击和否认是不可取的。因此,要能够让学生勇敢试错。科学的试错法包括试错方法的科学和试错价值的科学。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提出足够数量(和独创)的理论,所提理论应足够多样化,并应进行足够严格的检验。试错价值的科学也即对试错持理性的态度:如果我们有幸,就可以排除不适合的理论而保证最适者生存。

总之,课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高校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点,只有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主体性并施之以科学的试错教育,才能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