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发展到了鼎盛,产生了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讲道,道十分玄妙,不可见,不可识,更不可分,人们只能自然地去感受它的存在。老子的“道”是无为,是事物的本源,一切事物的衍生都来源于“道”,这个“道”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实物,它指的是一种规律,人们要按照规律行事,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家思想体现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上。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不言之教。教育应该遵循“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说的“不言”是指教师不能妄言,主张“善行”和“以身施教”。老子认为教育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教化,这样才能使人得到感化,一个最好的教育者就是本身要“善行”,其一言一行都超越了有形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感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本性并尊重它,尊重受教育者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客观的规律,诱导出学生的潜能,而“不言之教”则指受教者应不断自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这一思想启迪了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当今世界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创新”,道家物无定极的批判精神启迪教育者要超越传统,充分利用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挖掘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道家还提出“少私寡欲”的道德修养,道家智慧充分运用在了道德修养建设当中,对缓解现代社会浮躁之风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家智慧对立德树人起着推动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当代教育既达成了非常多的成就,也还有许多问题存在,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学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可现如今还存在忽略学生自然天性的填鸭式教育,而道家思想恰好体现了返璞归真的教育方式。
二是体现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老子的教育思想传达了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理念。他在观察事物的对立面时,看到了事物的两面相互依存并转化。《道德经》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不要看水非常的柔软,即便在遇到十分坚硬的物体时,它依然能够胜利)这里面蕴含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哲理,这也启发了当今教育,当今的教育者应从这一思想中学会反对强制灌输,因教育的成功在于引起感情的共鸣和心灵以及思想文化的交流。在教育原则上,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慢慢发展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要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要顺应自然进行教育,反对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违背“道”是不明智的做法。
总而言之,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提倡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内涵的,不仅仅是处世之道、治世之道,同时还是育人之道。庄子的教育思想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还进行了改进,庄子倡导人们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人和自然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人应该遵从自然、顺应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高深的意境和充满辩证色彩的自然哲学思想使道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