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

(一)儒家教育思想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绵延五千年的优秀文明沃土上生长并发展起来,滋生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先秦时代是儒家文化的发轫期,儒家的教育文化并不简单地指所谓的儒家思想在教学方面的作用,而更多指的是教育的价值,教育贯穿了儒家思想的全过程,儒家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汉唐儒学在历经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后逐渐趋向于统一,出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汉武帝尊崇“五经”,“五经”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家教育文化的成熟期。在儒学一统的背景下,道学复兴、佛教传入以及儒释道思想文化之间的互相交融创造了辉煌无比、延续不绝的灿烂中华文明。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为主,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非常多影响后人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义”,重点强调“仁”。“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要义。孔子兴“礼”倡“仁”,为社会确立了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教学方式看,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一直是统治者指导思想里面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儒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孔子于两千多年前便提到“有教无类”思想,进而推翻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反对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提倡教育大众化。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一面,该思想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分类教学的指引作用。“因材施教”作为被大众推崇的卓越传统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开始并非孔子提出,而是后人根据其经验总结而成。在孔子看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会受到自身人格、智力、思维等方式的影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孔子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启示当今教育也要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对于“仁”来说,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中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在“仁”方面对庶民和君子都有不同的要求,这种有层次性的教育有很强的分层教学的性质。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观念,他在《尽心上》中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教育分成了“小学”和“大学”,并针对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朱文公文集》中记载小学就应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到了大学就应当“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指出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到繁,要根据具体条件具体执行方可得到长远收获。“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教育来说依然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要做到“有教无类”困难重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不公现象十分显著,或因地域因素引起,也有教学资源不平衡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公平思想也可以从儒家教育思想中找到根源。

二是“温故知新”与“学思并重”。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说明了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很好地掌握固有的知识,还应该仔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拒绝死读书。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重复的过程。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思考,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固然是基础,同时也必须对问题进行反思,《礼记·中庸》里又将孔子的“学思并重”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同样赞同了“学思并重”思想,同样也指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一个人的不是自身的聪明才智,而是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同时孔子还提倡终身学习,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个思想充分表达出“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三是德育思想。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道德教育的萌芽,比如图腾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歌舞和神话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后进行道德习俗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们有助于增强氏族共同体的观念,激励人们为集体利益而献身。[14]到春秋战国,即便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三纲五常”视为教学标准,十分重视完善道德,进而形成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主张人才培育要以“德育”为先,做到德才兼备,从而实现德治的终极政治思想。无论孔子、孟子、荀子还是后来的朱熹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关于道德教育的一些主张,孔子以“仁”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要素,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讲到“克己复礼为仁”。而孟子的义利观和人格论等观点亦表达出了他的道德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克服一己私利,通过教育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因儒家教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统治地位,所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是无数贤人信奉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对现如今的影响也很深远,是当代“四有”新人的道德基础,同时也和如今的公民道德规范有着一致性,反映了新时代赋予“德”更高的要求。儒家教育思想在德育教育上和习近平提倡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着相似的地方,道德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成长,将德育教育摆在了优先落实的位置,指出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提出,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从根本上做好青少年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青年的道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立德树人”与儒家文化有着共同的根基,人无德而不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条件,培育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接班人。儒家教育强调成德成人教化之道,儒家的“教”就是把德放在了首位,把德性作为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儒家通过教育转化成一种内心的觉醒,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立德树人”从这一方面和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本质的一致性,不论是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儒家教育文化,关注点都在于人格与德性的教养,因此立德树人和儒家文化有着共同的根基。

四是尊师重教思想。中国在历史上从上到下,不论是平民还是官府都非常重视教育,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风尚。历史上的教育家,结合自身的经历总结并提出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要求。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面就体现出了要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孔子倡导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师生之间要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孟子亦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师道尊严,师有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礼记·学记》中说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句话涉及教育三个重要的因素:“师”“道”“学”,“师”就是教育者,“道”是教学内容,“学”指教学活动,而严师并不是指严厉的老师,而是指要尊敬教师;“道尊”是指尊重老师传授的“道”,即尊重真理知识;“敬学”是指重视、敬重教育,潜心学习。“严师”不是目的,目的是“道尊”“敬学”。《学记》中着重说明了教师的身份地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其中通过人伦关系展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古时候的师道尊严与现代社会的尊师重教本质上是相通的。国之大计,教育为本。这就要求新时期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

虽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目标和当今时代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但是儒家教育方式方法仍然有可取之处,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