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教育经费

(三)合理配置教育经费

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支撑,精准投放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平稳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提出要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安排在优先位置,要优先保障教育、要加大财政资金在教育上的投入,尤其注重基础教育发展,要完善公共资源的配置。城乡教育差异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在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教育经费要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也在逐年上涨,连续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以上。在2019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8.39%,在这当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0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会直接影响我国学生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能够获得的教育质量。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规模也是世界第一,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自然是一笔大支出,只有坚持合理精准投入才能实现其价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以优先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向着更好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还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用较低成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借助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实现现代化。他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手段,“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进而实现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50]。这种“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我国教育的不均衡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要补足教育短板,要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均等化,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