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绵延不绝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9],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定位,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我国存在、延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古代传统治国思想、社会风气、人民道德品质的精髓,新时期要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也要从传统道德观念中汲取养料。这些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设定,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并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实现的过程中又坚定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教育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能够为伟大复兴凝聚民族自信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全面复兴,其中,中华文化的繁荣是重要条件,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重点。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深入挖掘我国文化中最深层次、最内核的部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早已深入代代人民的骨髓,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胎记”。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最核心的精神追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是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实现文化繁荣的要求,也是团结统一、勠力同心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今天的事业就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革会使社会生活产生一些变化,开放会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而要在变动中维持稳定,需要坚强的精神根基和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国在开放交往中,在改革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根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21]。只有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转化为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物质力量。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国家统治的理念、对社会成员关系主张和谐社会风气的向往以及个人自我修养的目标。古代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发展理想有着很多至今来看也十分先进,或者正好符合当前三方面发展要求的部分,只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只停留在理想阶段,但这些美好的向往却通过诗文、传说、口口相传等方式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也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导和借鉴。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对美好社会的理想,传承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例如,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源自古以来统治者和人民对国家发展程度的向往,倡导“庶、富、教”为目标的治国理念,儒家“仁政爱民”“天下为公”等思想则初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主的民主思想等。社会层面体现人们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治理的期盼,法家“官不私亲,法不遗爱”的倡导是依法治国思想的来源,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倡导以礼待人、友善相处,这些社会理想被传承下来,成为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体现了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孔子倡导“仁爱”、与人为善等传统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笃实践履、诚敬为学等精神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教育必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出发点,这是我国面对对外开放过程中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激荡却能够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融为一体。
三是教育要担当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任务,因为道德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立德树人提供基本依据。习近平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3]来强调德的重要性,德是个人、社会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经济建设永远在思想道德的指引下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24]要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历史进程和革命精神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能够极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通过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传递引导人民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包含对我国历史和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内容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运用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感染人和引导人。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要注意辨别,按照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既保留传统的特色,又符合现代的观念,有选择地继承,使其更好地适用于现代社会。“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5]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美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的不局限在古代丰富的道德思想中,还包括革命时期我国那段奋勇抗战的历史中包含的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抱才献国、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伟大奉献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6],用英雄和模范人物的高尚美德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优化社会风气,激发社会正能量,推动美德带来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社会建设强大的物质力量。
祖国的未来要靠青年学生来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要靠青年学生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教育发出了期许,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体系,其中因为传统文化教育中含有大量丰富的道德思想,成为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不能将传统割裂,而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几千年来中国古人用智慧和才华积淀下来的博大而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发展的精神力量,为教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用之不竭的养料。因此,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而理想信念建立在坚定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爱国主义是我国自古以来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品德修养是从古至今文化积累所得。“六个下功夫”指出了新时代的教育和新时代的青年应在这六个方面努力奋斗,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以实现“六个下功夫”为参照,深入挖掘与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推进立德树人的育人内涵与育人功能。
中国人民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智慧,所谓天性也不过是文化积淀的价值和理想经过世代继承留在中华儿女血脉中,这些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代代相传至今,是历史和先人留给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深深影响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而言已经成为社会的血液,那些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应该从基因深处被激发出来,唤醒中华儿女的奋斗力量,并通过行为的感染继续薪火相传下去。
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追求,要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人行为的动力来自精神的力量,传统文化能够使人的精神力量足够强大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外显为提升自我的学习、改善物质生活的工作,这些行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份力量,从而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