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斯大林的教育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教育思想

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同时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的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根基上建立起来的,又具有其特殊性,可以大致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关于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民族文化与经济、政治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一联系揭露了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其阶级性。从经济上看,社会中大多数生产资料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的,而绝大多数人却只能掌握着社会的少部分生产资料,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凸显着社会不公。占有少数生产资料的绝大多数人,也就是贫穷人民,想要得到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就只能用劳动力换取,这样需要用劳动力换取生活物资的贫穷人民就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被隔绝在教育大门外。从政治上看,列宁要求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切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做到专政,极高的觉悟、严肃的纪律和战胜资产阶级的决心一个也不能少。无产阶级教育的服务对象一定是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治与经济,也只有无产阶级自己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共产主义者,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第二,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打造教学质量、塑造人才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列宁对教师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维护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薪资水平等方面都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和工作方案,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列宁让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预算和投资,来保障教师生存的物质条件。因为在取得共产主义伟大胜利的道路上,除了共产党的领导,还需要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努力。因此提倡在学习风气上要尊师重教,因为只有把尊师重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尊师重教才会变成现实。同样的,社会风气要养成,教师自身也要努力发展。只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尊重,进而教师整体水平也就会得到提升。最后,除了教师自身和社会风气外,做党内相关工作的领导也要重视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人才,充分了解各教师、专家、学者所擅长的内容,将他们的优点落到实处,将这些教育者的作用最大化。

第三,青年一代的教育。青年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是取得共产主义胜利的践行者。列宁将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国家经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列宁说:“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6]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的进步。阶级社会里面,学好知识、发展高新科技可以增强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减轻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逐步推翻资产阶级,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第四,教育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同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列宁说,义务生产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民粹主义者却歪曲了这一事实,将这种义务劳动作为支付学费的一种手段。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可以说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列宁要求教育过程和教学手段必须能体现出当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与科学知识,要把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生产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斯大林又讲到必须充分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本质区别,唯有社会的文化水平达到这一高度,人民才可以完全自主地择业,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