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新使命

四、新时代国际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新使命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但是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差异、地域等因素的存在,各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众多的困难和挑战。譬如,在体现教育国际化最为典型的学生国际化流动方面,在高等教育这一模块已经存在着透明的政治辩论。一些国家,诸如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在怀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否正确,他们对本国毕业生机遇减少表示担心,对外国学生表现出排斥或歧视,并要求实行本国学生优先政策等。为此,需要认真结合不同国家或区域实际,进一步理解日益复杂的全球化正在或将如何改变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主动谋划国家与区域的高等院校机构应该在其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等重要发展战略问题。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正在走进世界发展的中心,同时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做出进一步的贡献。[1]

从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出发,在过程中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进程,是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内容。高等院校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让高等教育成为国际开放合作与全球融合的桥梁,使当今全人类的发展机遇得到充分的运用,加强高校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全球工作能力的国际型人才,这是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路径,也是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特定的文化是对孕育他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形态的直观反映。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理论的形成深受经济全球化、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全球化的影响。从全球的范围来判断,全球创新发展正在进入密集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正在让科技和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和人才俨然成为世界大国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多行业的技术创新已经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突破,并且在这些突破的带动下,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取得相应的成果,这些技术创新、学科融合所积攒的能量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我国身处世界发展的浪潮中,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正在影响着我国,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尽管我国面临着国内人才不足、资源短缺,国外竞争激烈等重重压力,但我国也必须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契机,克服挑战,让知识创新驱动社会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着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一方法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窄,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向靠科技创新驱动为主。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全球经济正在以缓慢的步伐恢复,但是气温升高、人口膨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依然严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因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区域差异,要把各国团结起来就离不开人才,通过人才这一纽带将各国联系起来,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