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认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广大青年开启成功成才之门,是助推其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集多种职责于一身,让人才培养更具多样性,使技术技能得以传承发展,更能不断推动就业创业,非常具有价值,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针对普通课程的一般教育,还是对除此以外的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应用研究和学习,使学生在未来面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对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和解决相应行业实际工作的内容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义也有不同之处。《教育大辞典》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中国对职前、职后的各级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总称。”[11]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社会对于技术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技术劳动者和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职业教育由内而外进行了改变,对于职业教育和技术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从方案和计划实施中可以明确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我国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在不断实践总结中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使现代职业教育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基础。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日益加大,同时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精准,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重要和紧迫。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行的实际情况,将我国的职业教育置于国际平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立强大教育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缺乏系统性的建设,还需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构建更为全面客观明确的制度标准,校企办学力度还有欠缺,支持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激励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仍然具有差异性,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能够推动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建议的要求,努力在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明确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实的就业需要,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对接,使技术人才就业更加高效、充分。满足科学技术和市场的需求,改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对学校、对专业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学校系统及教育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能够有效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能够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企业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更好地输送优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同时,要确立对人才的正确见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提升人才的质量,营造劳动光荣、技术可贵的时代风尚,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伟大。让每个人都能够成才,创造一个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才能的良好环境,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坚技术力量而不懈努力。在所有教育水平上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紧紧掌握学校办学方向,促进就业,深化制度机制改革,遵循产业和教育的融合规律,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系统。对重点地区,例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让所有青年都书写出自己人生的耀眼篇章。

习近平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重点打造的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对经济、就业、民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广大群众和青年看见和明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将二者协同发展、高度融合。将人才培养方向转为大众所需、社会所需,让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被社会所认可,牢固树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为中国职业技能塑造新的优势,实现进一步的跨越。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要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以此,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校企发展、产教结合,让人才能够贴近需求,满足企业所需,让现代职业教育取得更为有效的发展,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