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引路人
习近平希望教师能够“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2]。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为新时代教师的发展定位和作用做出了方向指引。教师要做引路人,其实质内涵是贯彻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概念和观点。面对新时代,教师所面临的授课任务和方式更加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教育的指导者、帮助者,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这些都是新时代对于教师的挑战。教师要做引路人,成为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学习的伙伴,但是必须明确引路人的具体定位,不是引导学生往同质的、具体的路径成长,而是为学生指引发展方向,在做引路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
进入新时代,教育也随之迎来一个转变的时期。面临着由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时刻,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线上教育的异军突起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渠道,促进了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改变了师生、家校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和载体,更不是知识承载和传递中的权威者。因此,教师必须坚定贯彻指路人的角色,发挥指路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锤炼学生的品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努力积累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韩愈《师说》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教师的要求,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答疑解惑都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在新时代,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载体,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媒体和教育机构平台更加规范化,使学生除了在课堂进行知识学习以外,也接受着非正式学习,互联网时代使学习不限地点、时间。所以新时代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将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教学体系,转变为现代教育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引路人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做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将教育的结果表现在学生本身,使学生不再接受灌输性的教育成为被动的“录音机”“留声机”,只是刻板地记录教师的授课内容,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地汲取老师传递的理论和思想,在积极互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自觉将知识内化为己用,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涵养。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最大限度获得知识,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了解学生需求,指引学生学习方向,将其引入知识海洋。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慕课、超星等线上课程的教学是否代表线下的学校日后将会消失,线下的教师需求也会逐渐降低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会使线上线下教育共同发力,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率,这也要求线下教师必须做好自身的定位,做学生的引路人。值得注意的是,线下学校仍占据教育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教育是学生迈向社会化的第一步,是成为社会人的起点。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生存,形成社会经验,在此过程中仅靠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同其他人共同学习和相处。对于认识不一致的事物能够进行相互的讨论和辩论来进行学习,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成为向导去引导被教育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拓宽其知识边界,教会其成为社会人,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要做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做到心中有祖国和人民,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懈奋斗。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33]。因此,教师要做引路人的第一步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对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忠诚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定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教育的全过程中阐释和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正向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品格,培养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学子就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作为肩负重任的学生,必须努力好学,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立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使学生能够从小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明晰和树立自己的专业和人生志向,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一往无前地发奋学习。新时代是知识更迭迅速、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师所能做的不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的知识,并且能够加以运用,适应当下的新世界,引导学生有面向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动力,能够敢于去开拓未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创新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以前大多数学校人才培养的固有评价制度必须得到改革,重视结果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行的学生特点和教育特征,尤其是以前只重视成绩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要性的教学状态。重视成绩和结果、忽视过程,并不是字面上所说的那么简单,忽视的不仅仅是过程,更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的意义,忽视的是社会进步的创新动能。当前科技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进步和大局稳定。新时代大量缺乏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做引路人,需要拓宽被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格局和眼界。教师要做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能够使教学具有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具有对未来和未知事物的探索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展,并且能够加以思考举一反三,才能赋予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创新力、创造力,灵活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发展局势。
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国家归属感是中华儿女为民族繁荣、祖国昌盛贡献力量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信念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获得为祖国发展不懈努力的动力。教师要做引路人,引导学生奉献社会和祖国,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的长远发展作为前进目标,明确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有能力、懂奉献的生力军,使各行各业得到良好持续发展,提升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将“引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专业水准,紧跟教学理论的前沿和专业学科的最新成果,立足当前,努力学习丰富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当前,世界格局多变,教师在潜心教学的同时必须关心国家大事,能够立足我国,放眼世界和未来,具有大局观念,拥有正确的立场和形势判断,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