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教育文化观
进入20世纪后期,知识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新能源的发现等使得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热点。19世纪军事影响世界,20世纪则依靠经济实力来改变世界,21世纪文化软实力占领着制高点。文化软实力凝聚了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既离不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当中的地位,也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伴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引领,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将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力量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它体现为观察、思考和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未来的坚毅。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新创造的精神底气,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49]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0]。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理想、活力、价值及前景的确信,文化自信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论述,从一系列论述中能感受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就指明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文化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路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教育事业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发展,教育在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个人的作用以外,教育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最基础的功能是能够影响社会的人才体系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可见,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事业所秉持和宣扬的观点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观点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文化自信的建立、传承和发展,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在教育领域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文化教育观,用文化教育观去影响和塑造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从意识的最深处自发地认可、接受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具有坚定的信念。
教育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一代的素质和质量。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为实现国家兴旺,在人才培养上以教育为首,通过实现教育自信来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教育自信才能助力人才体系培养。在文化自信的教育文化观上,一是要对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二是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