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桥梁与纽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竞争由经济、政治的竞争转为文化层次的竞争,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而交流离不开语言。我们既要提高文化竞争力,也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根据国情创立了“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习近平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增进相互了解是时代潮流,认为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推动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孔子学院的宗旨便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我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这样可以促进他国与我国的友好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建立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学院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是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的,当时由中国提供硬件支持,中国提供了教学资料同时还派遣了部分汉语志愿者。随着后来孔子学院的增多,初步形成了中外高校合作、中外政府合作以及外国企业和中方合作等多种模式。孔子学院的重要任务就是给全世界各地希望学习汉语的人提供规范和权威的教材,同时也提供最正规的教学渠道。孔子学院不同于一般大学,它是一个专门推广汉语同时还支持各类学科专业的机构,除了基本的汉语教学外,还有以特色文化为主的孔子学院,如中医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武术孔子学院等。和普通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它不以学历教育为主,而是用跨境教育的合作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在与各国交流的同时促进相互认识,通过语言架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上形式并不单一,不仅开展书画、饮食、武术方面的课程体验,同时还针对不同人群的喜好设置相应的体验课,在体验中使人们增强了对汉语的热爱,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还展开了很多文化节日推广活动,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都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喜爱;另外中国书画展、电影展、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使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把孔子学院看作“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了众多机遇,孔子学院顺势而行,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孔子学院可以通过提供企业培训、语言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使民心相通,从而实现共赢。截至2018年12月,全球有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以及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3]孔子学院需要不断改革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要让孔子学院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很重要。习近平曾提到一些人会对中国抱有偏见,主要还是对中国不了解,在中外文化沟通上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加强交流,而加强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孔子学院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中国展现自己的一个平台,掌握不同的语言才能更加深刻领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会愈发包容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