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二、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我国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的政党,用坚韧的品格和始终如一的初心赢得了人民的认可和拥戴,成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也证明了人民选择的正确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会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从社会发展的事业构成来看,国家政治建设、军队国防建设,党自身的建设以及贴近人民生活的民生事业的发展,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从我国地理空间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小到个人,大到山川湖海,都在党的统筹规划之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了教育事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强本固基的事业,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始终坚持发展党领导下的教育,牢牢抓住党对教育的领导权。他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处于教育事业的最前线,其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权威。党协调和领导各方,同时党的领导也需要各方事业的配合拥护。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党各项方针政策有效落实的保障,能够从国民意识层面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其次,教育具有政治性。在我国,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是将意识形态内容和精神传递给人民并得到认可和掌握的实现途径,能够凝聚社会各方各类成员的力量,将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起来,从而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通过教育具有的解释、传播、灌输等功能,塑造人的知识体系,培养人的道德认知,树立人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党、认可党、拥护党的良好风气,为党的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教育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准确理解把握各项政策,拥护党的各项决策并自觉监督,使政策能够更好落实,还能为各项事业建设,包括党自身的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这一论述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政治性和党性。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统治,形成安定的国内环境,都要通过教育,从思想意识层面在全社会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会风气。我国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这就要求教育为党治国理政培养人才,在意识形态培养上下功夫。

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还因为党完成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教育的力量作支撑。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党在新时期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教育能够传授人知识和技能,使人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发展广泛而公平的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建设在发展方向上的维稳器。因此,教育要自觉承担起服务于党治国理政的使命,在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贯彻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群众自觉勇敢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又要通过知识技能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智力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通过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或者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对于党完成新时代另外两项历史性任务——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也提供了最基本的人才和技术保障,这充分证明教育是党治国理政的基础工程,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在形成思想观念、引领正确方向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党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量人才,充分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作用和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