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富有开创性地阐述了指导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们的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实现人德、智、体等多方面尽可能的发展,以及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说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里面可以看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向人们所提的十分客观的要求,同时教育的存在又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给予智力上的支持。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是指导人们提高自身素养的科学的理论思想。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出,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我们深知教育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巨大。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和经济基础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教育增强了人的劳动能力,丰富着劳动方式。于此,我们能发现教育对经济生产有着再推动作用,进而推动着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是教育的基础条件,并且通过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是提高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间接的,教育通过教会劳动人员去学习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以此来提高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可以说教育全面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而言,教育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旨,通过教育这一特有的方式,将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及思想观念传输给人民,培养出所需的接班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阐述教育对于消灭剥削、消除私有制、建设共产主义的巨大意义。通过帮助劳动者养成一定的政治觉悟和优秀的政治素养,以教育的方式将他们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所在,同时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而言,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让全民都得到生产资料,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全方位地增强了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可以适应变化的时代中的高新科技,然而当高新科技的发展受到现有知识面的阻碍时,大众又要再次出发去寻求新的知识,从而促使知识更新和发展。

第二,教育的本质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4],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属性。社会决定了教育。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生产关系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阶级性是教育的特征之一,教育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最终实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他们占有并支配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要进行什么教育?通过教育要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都是按照资产阶级的需求和要实现的目标所进行的。马克思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有社会环境和进行的教育的总和。他突出地说到人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其自身的发展,同时这种教育是无法脱离社会关系的。

第三,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有力手段。马克思说,教育和劳动相结合,能够给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教育、技术训练夯实根基。同时,马克思还针对教育费用和劳动价值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的钻研。他发现,复杂劳动和普通劳动比起来,需要的教育成本会更多。在对劳动成本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谈到教育费用和劳动力价值是成正比的,投入越多可以相对地加大价值。因此,促进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人教育思想不一样,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不仅说明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而且还把教育与改造旧社会、解放劳动人民和发展生产力以及达到共产主义都紧密结合。马克思关于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论断提出,青年儿童受到现代工业魅力的吸引,纷纷变得热衷于大工业经济的建设,这一过程中青年儿童的劳动技能得到增强、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在另一个层面,资本家对普通工人的压迫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从权利上看,教育和劳动二者的结合,使在劳动中的劳动者及其子女有了更多勇气去寻求教育;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看,生产劳动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的面貌,身体的潜能得到激发,智力和体力均得到开发;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上看,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人进行着劳动又在合理休息,逐步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综合技术教育和劳动结合上看,社会分工造成劳动力片面发展,但是二者相结合,让劳动者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多项技术,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因素是物质资料,同时说到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力。他在论述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时指出: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的进步给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会改变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对经济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教育结构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所占比例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不同阶段教育之间的衔接方式、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等。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用。教育活动一开始的价值是为了继承和传播社会中现有的生活方式、生产经验,可是因生产力的进步,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