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国文述教凡例

师范国文述教凡例

同人曩者尸教[1]扬州八中[2],于致事[3]之后,曾就经验所及,撰为《中学国文述教》[4]一卷,刊行于世。当时《自序》中尝言:“倘异日再获寸进,尚当续述,就正君子。”尔来承乏第六师范[5]国文,瞬又四年。虽原纂诸友[6],不尽共事。而即就编者二人言,其精神仍自有一贯之点。爰自壬戌[7]之秋,截至丙寅[8]之夏,其间教法,更辑一书。以所任学校性质与八中异,故称《师范国文述教》以别之。

本编体例,踵事前书,而内容则无一自相蹈袭之处。盖人之识解,时有变迁。苟未有新见之义,则本编可以无作。兹所陈述,大都于同中见异,取能为前书进一解者。若前书教法,今犹沿用者,本编概不重出,以省篇牍。可谓义增于前,文省于旧者也。读者合而观之,个中损益,自得其全。至前书所述,除首末二篇外,止范文、札记、作文、文字学四事。本编以文法亦中等学校重要学程,特增《明法》一篇。览者观焉。

编者述教之旨,原见于前此教法,陈陈相因,科目仅存,精义全失,故不避繁琐,大声疾呼,将以显阐真途,抉除积惑。非特教师阅之,可资启沃。即中学生手此一编,亦不失为座隅之良友。盖近今学生玩视国事,已成痼习。又过以斯道为远难攀跻,虽欲致力,亦苦无从。是书与前著《中学国文述教》,皆详语读书读文之方法门径,约而不陋,简而易为。玩视国文者,可祛其妄见;畏视国文者,可得所依归。本书于积惑所在,无言则已,言之必切。教师倘欲其徒之注意是科,试为介绍,必能使学者闻义则徙,而有日新之功也。又中学云云、师范云云,此自编者所经之校言之。虽稍有特异处,而读者则无论所在之校为中学抑师范,皆有通观合览之必要。是宜注意。

六师国文,因前后期而异其办法。前期为必修科。后期则有第一及第二、第三组之必修科,有第一组之选科。本书所述,以编者于选科学程未悉兼授,惧蹈空谈,故论述范围,但以必修科为限。而后期第一组,其必修科除读文、札记、文字学外,尚有文学概论、文学史等。前期又尚有习字。此数者,习字非同人所担任。文学概论等,虽担任而鲜所发明,故皆置而弗道云。

六师国文,近又有所更张。如改前后期为四二制,减少必修项目,取消选科等。自十五年[9]度入后期者起,以下各级,悉依新法。学年开始,编者所任各级,或旧或新,殊不一致。惟述教以丙寅之夏为断,在此以前,概为旧制。(此旧制对新定办法而言,非新学制实施前之旧制。)故本书内容,无及新法者。读者观《总略篇》所录,即可以知旧制之全矣。

前书采用繁式标点符号,比以同人意见,略异于前(见第五篇第三章),爰改施简式。句读而外,仅用引号、书名号、私名号三种。于夹注号则以双行细字代之。又前书每段首行必降二格,每句必空一格。兹则概作满书,篇帙亦省。而前书每篇虽分节目,但以一、二等字为之。本编则于一二之下,依项立题,俾内容呈露,入目昭然。视前书亦胜。

教无定法,学无常师。编者前后两度所述,不过就既往之陈迹,作具体之贡献。以今较昔,犹不相仍。则本编之作,亦安敢即自满假,谓为已足?海内同志,不乏名家,倘能闻风相悦,报我琼瑶,著为论文,以资参正。庶是非得失,可自鉴取。同人之厚幸,何以加兹。

编者识

[1]尸教:在教职上尸位素餐,谦辞。(编者注)

[2]扬州八中: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位于扬州,今扬州中学前身。1912年春由两淮中学堂与扬州府中学堂合并为淮扬合一中学,1913年根据《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规划书》改称江苏省之第八中学。(编者注)

[3]致事:辞职归居。张须于1922年从扬州八中辞职。(编者注)

[4]《中学国文述教》:由扬州八中的李荃、张须(张震南)、王范矩、范耕研合编,1925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7年6月再版)。(编者注)

[5]第六师范:江苏省第六师范学校,位于淮阴。民国初由江北师范学堂改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9年改为江苏省立淮阴中学。(编者注)

[6]原纂诸友:指《中学国文述教》的其他几位作者,为王范矩、范耕研、李荃等。(编者注)

[7]壬戌:此指1922年。(编者注)

[8]丙寅:此指1926年。(编者注)

[9]十五年:指民国十五年,1926年。(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