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教学之一般过程
全文法之读法教学的理论,虽为现今一般读法教育研究专家所共同主张,然全文法之读法实施的过程,却各随专家之区划,而稍有差异。如日本国语教育之权威者垣内松三先生,则定全文法之读法教学的一般过程,为下列五阶段:
一、文意之直观。
二、结构之理解。
三、字句之深究。
四、内容之理解。
五、由解释而达创作。
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丸山林平氏,则定全文法为下列五阶段:
一、文意之第一次的直观。
二、节意(或结构)之理解。
三、文字语句之深究。
四、文意之第二次的直观。
五、深切的理解欣赏之推行。
其他如国语教育专家千叶春雄氏,及其他对于读法教育均有深切研究,且有著作者,如佐藤德市氏,玉置邦平氏、高桥喜藤治氏等,均定读法之一般过程,为下列三个阶段:
一、直观。(第一次)
二、分析。
三、直观。(第二次)
日本学习院教授竹泽义夫氏,在其《新读法教育原论》一书中,定读法教学之过程,为下列四个阶段:
一、概观。
二、探究。
三、总合。
四、开展。
上面所举的四种区分阶段的方法,虽名称不同,而实际内容,则相差无几。兹即以垣内松三氏所定之过程为标准,而评述读法之一般过程于下:
全文法,是一种读书之自然的状态为根据的教学方法,故在其读法之实施过程中,虽有不少未知难解之文字语句的障碍,亦不被顿挫,而直捷去抓住文章全体之意义,此种总合的统一的抓住全体文意之活动,就称为“文意之直观”。
文章从其本质方面看起来,其适切之文意,虽只限于一种,然而文章有各种各类的文章,读法之目的,毕竟是在发展读书之能力,其能力发展之程度,也可有种种之阶段,所以虽然说是“文意之直观”,也可以构成各种各样之形式。且在以事实为主之文章,其“大体上写着什么事实”,用这样的看法,去抓住其概括之点,这是极一般的而且是容易感受的。至对于以欣赏为主之情意形式的文章,则不易进行适切的直观与表现。而欲直接观察到作者之要求与精神,及其他言外之意义,则更困难。然而,无论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以实施抓住文章之表面的事实或其言外之意义的训练,在读法教学之第一步上,总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
其次,所谓“结构之理解”“字句之深究”及“内容之理解”的三个阶段。其中结构与内容,在大体上有互相表里之关系,所以作者以为是一方面顾及其形式之结构,一方面同时在吟味其内容的。至所谓“字句之深究”,是应该在内容之吟味的场合,以全文为背景而进行的。所以照这样说起来,“结构之理解”“字句之深究”及“内容之理解”,也并没有一定须列为三个阶段的必要。
在第一阶段所抓住之文意,至第二阶段自应更加深究,在此深究之过程中,自然必须先在第一阶段所抓住的文意之中,去认识其多样性,则文章之结构的理解,自然随之发生,而多样性之发生,同时又一定发生统一性的直觉,如此,其结果,即发生于多样之中有统一,统一之中有多样,那样的理解作用。此种理解作用,就是心理上之分析总合的活动。从文章之自体说起来,各节意固然不必说;节意与节意之间的关联,也可明了;文章全体之了解程度,亦可提高;而达到可称为真正之理解、欣赏及批评的境地,亦非难矣。
最后的阶段,是“由解释而达创作”,此阶段与前面之阶段的界限,不甚显明,所谓“由解释而达创作”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借前面之阶段的文意的深究,而得达到所谓“自他融合”“主客合一”之境地的“我”,即借“他我之混合”,而显现出的“我”,以生长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那个“我”的东西;且利用他种之形式,以进行其“自己表现”。(所谓解释的意义,乃是文章结构内容之被理解的一种活动。)照这样说起来,可知所谓欣赏批评等,也都可以看作属于最后之阶段的作业。而且以朗读而表现其欣赏。以谈话、绘画及作文等而进行其心神之表现及其他按教材之性质,而诉之于戏剧之表现等,也都是属于这最后阶段中之极自然的活动。
由上所述,可知垣内先生所主张之五段,实可约缩为下列三段:
一、文意直观(印象)。
二、文意深究(理解)。
三、创作表现(发表)。
换句话说,垣内先生之五段,亦不外乎“印象”“理解”“发表”三段的进程。至上面所举丸山林平氏所定之读法教学实施过程,则竟可说是与垣内先生相同。竹泽义夫氏所举之四个阶段中之二、三两阶段,亦不出上述“文意深究”(理解)之阶段。故日本原田直茂氏在其《读法教育之领域》一书中说:“日本读法教育界之大势,对于‘全文法’之教学的一般过程,已可以看出其‘直观’‘分析’‘直观’或‘直观’‘考察’‘直观’之一致点。”此分“直观”“分析”“直观”三阶段之一致点,实与上述“印象”“理解”“发表”三阶段大同小异,所以读法上之全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吾人即不妨以“印象”“理解”“发表”三阶段为标准。兹将此三阶段之发展的理论,再略加伸述于下:
吾人之心理活动,有一种直观地把捉整个事物之机能,所以一方面观察由复杂之形态所表现着之事物,一方面同时能够把捉其内部所活现着的意义、生命或真相等之实体。所谓“文意之直观”,就是这样希望其不断地能够发生强烈作用的心理活动。
至使整个统一的文意,发生多样化复杂化,而使能全部理解文之结构与内容,则主要地有赖于悟性的分析力、想象力及联想作用等之活动,亦不外乎使其与过去之旧经验发生关联,以促成其形式之理解与内容之充实。所以在实际上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节意、语句、文字等之部分的探究,或者采用讨论、问答等之客观的学习形式,以推进其作业,在各个人之主观方面,必须存着以文意为中心,而保持其相互之关联的态度与精神。
照上面实施的结果,又不得不回转到所谓“主客合一”或“主观之客观化”的整个的全体上面。在最初所“直观”而得的文意,使其发生多样化,一面增进其深切认识之程度,一面又整个地使其发生“总合”,所以在这里就可以进行其真正之理解的所谓“体验”,而发生愉快憧憬,充实生命,发见自我等之心理现象,也就在这种地方。读法教学之实施,如果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则其结果,又不得不采取何种方式,以表现其活跃之心神。此其表现之方式,或以语言发表其感想,或以朗读诵念其全文,或以得意之态度吟味其诗句,或以动作以表现其文意。
总之,全文法之教学阶段,可以看作为从“直观”开始,再由“分析”而进于“总合”的一种过程。但本书因上面所述之过程,较为抽象,故为研究便利计,特摘录日本竹泽义夫氏在其《新读法教育原论》一书中所列举之具体的读法教学实施过程于下,以作后面详细讨论读法实施过程之顺序:


读法教学之各种作业,均包含于上列之系统及其八个项目内。但当实际上实施读法教学时,如果拘泥于上述之一定的模型,那是不妥当的,因为拘泥于一定之模型,就要损害读法教材之统一性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