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级之全文教学过程及其实例

第三节 各年级之全文教学过程及其实例

本书为使读者彻底了解全文教学之实施过程起见,拟根据上面所叙述之原理,列举小学各年级之全文教学的实例,加以具体之说明。惟各年级一一举例说明,似觉过于复杂,且亦无此必要,故只将低年级及高年级之读法教学过程,各举一例,论述于下:

第一项 低年级之全文教学过程及其实例

日本田中丰太郎氏在其所著《小学国语读本之实际的教学法》(第一卷)一书中,根据其个人之学理的研究(田中氏曾著有《读法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颇为有名)及实际之经验,而定全文法之一般的读法教学过程如下:

一、第一个阶段 文意之直观——概读文之全体,以感受文中所含有之精神,而启文之精查与深究的门户。

二、第二个阶段 进行构成文意之各部分的深究与精查——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文意之自证。

三、第三个阶段 再总合地玩味并欣赏文之全体——在充分的理解之下,以丰裕的心神,体味文中所具有之一切的精神与生命。

四、第四个阶段 练习——如写字练习、生字新词之活用练习、应用文之读法练习及其他表现戏剧化等。

上面田中氏所举之四阶段,与竹泽义夫氏所举之“概观”“探究”“总合”“开展”四阶段内容几相同,确可为全文法之读法教学的标准阶段。然此亦不过为一般的教学过程,至实际之设施,则又须按教材之性质、儿童之个性、教师之主张等而各有差异:

低年级之全文教学过程

低年级之读法教学过程,当然亦不出上述之阶段,但低年级之读法教材,那样的简单,而儿童又只有刚才入学,恐怕叫他们模仿诵读,亦不可能。所以低年级之读法教学,不当呆板地按照上述之过程实施,而至少应该注意下列各要点:

(一)注重谈话 从读本之插画及挂图等,或实际生活中,引起儿童的谈话,即以有关于画的事情,或从画所想起之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等,为谈话的题目,充分地自由地与儿童谈话。这种谈话的举行,在低年级的读法教学上,无论从儿童语言发表练习的意义上说,或从文之映照实际生活的意义上说,或从使儿童感悟文之构成的意义上说,都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活动。

(二)注重郊外观察 庭园里开了茂盛的桃花,而教师却去攀折一枝的桃花,拿到教室里来做标本,这样的教法,我们从常识方面说起来,也觉得是不妥当的。或许人们要这样辩护,以为那是儿童们所天天看到的,自然是很明了的,然而我们要知道,从学习生活上说起来,学生与教师共同游玩,共同谈话,而使其意识上能理解事物,这不仅是与读本之课文发生关联为必要,其重大之作用,还是在使儿童过有教育意义的全部生活。

一年级的教学设施,我们希望能够全体是总合的,而不是分科的,所以我们不当单从读法教学一科去考量,而希望从多方游戏,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及使儿童过丰富的生活等种种方面去研究。

(三)利用黑板构成文之概念 以儿童之谈话为出发点,则读本中之文句,势必屡次出现。教师就应利用那种机会,将语句写在黑板上给儿童们看,结果就可构成其全文。此种文句与谈话同时叫儿童们诵读,则生字新词之读法,正确读解之实施等,一切均不难进行。

(四)多与以诵读之机会 低年级应多与以诵读之机会,其理显然,无待伸述。

(五)多与以书写之机会 读法与书法,在国语教育上是不当分开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因为文字的认识极少,基础浅薄,所以更应该与以练习书写的机会。

低年级之全文教学的实例

田中氏,曾根据上面所述之读法教学的一般过程,及低年级实施读法教学之注意点,而拟定日本寻常小学校《国语读本》第一册第一课之全文法的读法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文内容:(在四月第一周教学)“开了,开了,樱花,开了。”

二、时间支配(约四小时)

第一时 率领儿童到郊外或校园里去看樱花,使儿童鉴赏樱花之美丽。

第二时 以读本挂图为中心,与儿童谈话,借以构成读本之文句,并进行读法、书法之练习。

第三时 进行读本之朗读练习、语言之发表练习及书法练习。

第四时 抄写全文,并作绘画之表现。

三、教学过程

(甲)第一时之教学过程:

1.率领儿童到樱花盛开的校园里,或附近的堤埂上,去作看花、拾花等种种的游玩,当游玩的时候,就与儿童谈话关于樱花开的形状,及关于樱花所知道的事情。

2.设法诱导儿童进于自然而然地唱出“开了开了樱花开了”之语句的境地。(原来这几句语句,是日本国民当樱花盛开的时候,在山野里所常常唱念的语句。)

3.“开了 开了 樱花 开了”这几句语句,使儿童大家一同拍手唱念。

4.其他,与儿童谈话关于樱花之各自的经验等。

(乙)第二时之教学过程:

1.使儿童观察读本挂图。

2.与儿童谈话关于读本挂图的事情。

——樱花开着非常美丽。

——现在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

——我家庭园里的樱花,也像这个样子。

——对过山上的樱花,看起来像花云一般似的。

——现在什么地方的樱花,都是盛开的时候。

3.将读本之全文,照读本同样之形式,写在黑板上。

4.全文之读法练习——须反复练习。

5.一方面说明“开”“了”之书法,一方面叫儿童将每个字抄写在练习簿上。

6.书法练习——照下面的样子,分行在练习簿上练习书法:

开开开开……

了了了了……

(丙)第三时之教学过程:

1.读本之读法练习

一、齐读——二三次

二、指名读——约十名

2.将全文写在黑板上,并对黑板上所写之全文,举行读法练习。

3.拿出紫罗兰、蒲公英、油菜等的花,以作“开了”之练习。

4.“樱”“花”两字之书法练习——照第二时的样子,分行练习。

5.全文之读法练习。

(丁)第四时之教学过程:

1.读本之读法练习。

2.叫儿童随自己的意思,各画一张樱花盛开的图画(另外画其他的花也可以的)。

3.令儿童将读本的全文,抄写在其自己所描绘的图画旁边。

4.将其自己所抄写于图画中之全文,又举行读法练习。

试细察上面之实例,至少可以看出其下列之四大特点:

一、读法之开始教学,不是从单字着手,而是从全文着手,所以与普通之“由单字而语句而段落而全文”的方法,适相颠倒。

二、四小时内的全部教学过程,也同样可以察知其“概观”“分析”“总合”“开展”的四个阶段。

三、读法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发生关联,其教学效率自可增大。

四、全部教学过程中,儿童们都生气活泼,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对“部分探究”与书法练习,亦不致乏味。

第二项 高年级之全文教学过程及其实例

高年级之全文教学的过程,亦不出“概观”“探究”“总合”“展开”四阶段,本书为使读者明了其实际设施计,特译述日本秋田喜三郎氏在其所著《发展的读法学习》一书中,所举寻常小学校《国语读本》第九册第二十一课《初秋》之全文教学的实例于下:

课文内容

“这一天,是晴朗和煦的天气。

上午我和妈妈一同到外面去摘茄子,趁便就到南瓜园去巡视了一下,看见南瓜园里的南瓜,以前说是还没熟而剩留着的,今天已经显现出完全成熟的样子,把脐窝向日光暴晒着。

南瓜园之对面的园地里,种着很多的芋头。紫黑色的芋头茎,已经很丰肥的高长起来,其阔大的叶儿,随风飘动着的姿态,看了实在觉得有趣!芋艿园旁边的园地里,种着很多的生姜,生姜芽头上赤色的一部分,从土壤中稍稍有些显露出来,其秩然有序地排列着的形状,看了也觉得非常美丽!

大概因为昨晚落了雨的缘故,今天天空中,非常明朗,对面的天神山,望过去靠近似的。天神山的山麓方面,看去各处都是白色,那就是荞麦的花。安然经过农事忌日的稻田里,其稻穗上已经很可以使我们看出了它的重量。

流过田坂之中部的小河,其河中的水量,较任何节季为多。青蛙在河边跳跃,忽然又游入水中,过了些时,又前脚抓住野草的茎叶,伸长了后脚,一心眺望着碧青的天空。拿了竹笼的儿童们,群集于河内喧吵着,他们就在那里捉鱼,在空中有无数的红蜻蜓飞舞着。

我回转头来,朝家里方面一看,看见家里井旁的柿树,满树生着柿子,啊,今年是个丰年!柿树上的柿子,现在还是青色,没有成熟,但是柿子是很快就可以甜熟的,所以不久就可以吃了。

那天的下午,我就和弟弟两人为采取香蕈,到天神山去。”(日本农作物种植节季,与中国略有差异,希读者勿误会。)

秋田喜三郎氏之全文教学过程的说明

全文教学,乃是以文章之全体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使儿童抓住文章之意义,乃系其教学之要点。在读法实施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儿童概读后所得到的第一个印象开始,以推进其学习。先将上面的文章,令儿童概读若干回,以全文中所得到的最初的印象,作为中心,而究明全文之意义。如以“晴朗和煦的天气”为第一个印象,即以此第一印象为中心问题,而研究其全文,则吾人即可以发见,晴朗和煦的天气,一直照耀到文章的末尾为止:

img

这样实施教学,则不仅初秋之爽快的天气,可深刻印入于脑中,而暴晒南瓜脐窝的日光,明朗美丽的天空,青蛙眺望着的碧青的天空,及蜻蜓飞舞着的空中等,也都可以有机地使其相互发生关联,而初秋之和煦的景象,也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描写出来。其最后的一节,叙述下午到天神山去采香蕈,也与这样晴朗和煦的天气有关系。

如儿童概读后所得到的第一印象,是“秋景”,则即应以此“秋景”为中心,而进行其教学:

img

这样一探究,则受雨洗洒后之初秋的景致,就可以映现在我们的眼前。又如概读后,对作者之处境,最先发生印象,则即可以作者之处境为中心而推进其教学:

img

以作者为中心,也可以将此“初秋”之课文,透彻教学。其他尚可有种种之问题,作为中心,以全体的立场,而彻底研究其全文之内容与形式。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问题做中心都可以,只要以其全体文章之研究为目标而教学,就可以到达其中心点。而且当中心点到达的时候,文章之一切的要素,亦得于相互关联之中研究明了。所以全文法,乃是以全体文章之研究为目标,为究明全文之意义起见,于相互关联之中研究文章中之各要素的读法教学的方法。

佐藤末吉氏之全文教学过程的设计

又上面所译述之《初秋》的课文,佐藤末吉氏在其所著《细目式读法科指导书》(寻常科)一书中,根据全文法,设计其教学之过程如下:

《“初秋”一课之全文教学过程》

(一)第一时——以全文之概读为中心教学

1.全文之概读。

2.由自习或概读所得之文意的发表。

3.文之字句及读之指导。

4.区分文之段节,而研究其内容。

5.诵读全文,以思考其文意。

6.自由质问。

7.生字新词之书法练习。

(二)第二时——以全文之精查研究为中心教学

1.文之诵读。

2.全文之精查研究:

(1)作者站在何处,眺望其景致?

(2)作者之近处有何物?

(3)作者之前面,有何景致?

(4)作者之后面,有何景致?

3.举行朗读,并叫儿童叙述本文之全部景致,发表其直接所受到的感觉(文意之了解)。

4.全文内容之绘画的发表(课外作业)。

(三)第三时——以全文之整理练习为中心教学

1.批评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读法成绩:

(1)绘画中之景致的构成,是否适当?

(2)注意其能否表现出初秋之文中的情趣,由此批评,更推进其理解的程度。

2.全文之朗读。

3.全文之结构的整理。

4.全文之结构研究的笔记。

5.补充教材之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