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施教标准

二 施教标准

教人为文,其以先立标准为第一事乎。前撰《中学国文述教》,定教学之标准有三事:一、略知前圣造字之意与其流变,俾减讹误而归雅正。二、略知文法而得其会通,有充量之练习,使得自由发表,适应所需。三、因其程度,选治相当图籍,函养研究之兴趣,窥见学问之途径。之三者,在中学而能若是,固已可观。然在师范,则最低之程限耳。师范生素养不充,则异时无以致用。岂惟不能胜任愉快云尔哉。贼夫人子,斯教育之隐忧也。今有四问,为问通国师范高年生,能全然无所障碍否:一、扳高小国文教本,如不加预备,了解几何?二、平素自作之文,于误字及过当处,能否竟无?三、读一未施句逗之古文辞,能一览而句逗之否?四、写一信札或便条,亦有患格塞不吐之情形否?此数问者,非甚苛深,而能一一解答乎,未易言也。夫驶騠飞黄,古之良马也。任千里之寄,然非食之饱则无以致。师范生职责至重,而造端全在为学生时。储能之事,可稍俭乎哉。

南[11]之授师范国文也,于师弟相见之始,尝以所缀之国文韵言为介于众。国文韵言者,仿歌括体,以八语隐括学文要旨,附以解疏,为是科教学方针者也。南以为大本不建,则为之师者冥行索途,必至旗靡而辙乱;为之徒者由之而弗知,习之而弗察,亦无以定其祈向之所归。虽讲肄竞业,而成效必少。国文韵言之所诏示者,于义犹病未博综兼该。而基本则六年之中,似未或能外矣。谨录下方,用俟质正。

国文韵语

斯科无止境

文字,所以弥语言之缺憾者也。语言入耳,少顷便逝;文字入目,其迹永留。故古今重之,则司记载思想与事实之职。然记载之法,乃有多途。欲兼擅其妙,良复不易。就时贤所论,统书于竹帛者而析举之,则有有句读文,有无句读文。有句读文中,复有有韵文,有无韵文。而就时代言,则又有古文,有时文。此中之体裁,又至不一其类。一人之生有限,其才性又有限,安能尽学?故曰无止境也。

识字是良图

大地之物,起于质点;万言之书,始于一字。学文而不求识字,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古初表意之机关,但有言语。迨庶事既滋,乃写形示义,而命以初发之声音,始有文字。故欲明造字之神诣,必识籀篆之初文,既难遗忘,且饶趣味。久之,则读书无模糊不解之弊,行文有驱遣随心之乐。毕生受用,有不能尽者矣。

无意难为作

文字者,思想之代表也。故不增不减,恰如其意,则文之责任以完。然使本无意思,而强执笔行文,则其苦痛,必有甚于作无米之炊者矣。斯时也,若系作者通常意识所及,犹能八面搜意,以充篇幅。设此题须具一定学识,乃可下笔。则作者之能力,于此乃竭。苟不在平时从事储蓄,其意哪得会佳?

求通必读书

通字本不易到。今所云者,则但求对于一切事理,不至茫然不辨而已。事理既明,意思自丰富而不同寻常。所作之文,自不至空滑无实、徒有其表。吾人耳目所接,非不可以增长见识,但总不及读书之效率为大。盖著者非硕学不能,非久经论定之说,亦决不轻易笔之于书。人之耳目所接,安能皆精而无舛?且书中条理明细,又不似道听途说之伶仃而庞杂。盖最讨便宜事,莫过于读书也。

篇章供模仿

作文有意思矣。然下笔不能如我之意思,或且不知如何作法,则又不可不知所模仿也。范文者,恰能予君以最好之榜样,其用有三:一、字句章篇,秩序谨严,可明文法。二、论说叙记,规模殊异,可辨文体。三、抑扬讽诵,印象深固、可沦文机。三者之用,皆未可忽视也。故一篇文字,从各方面推究之,其益甚大。

文语没差殊

准上以言,是作文于外表,宜合文法及文体。于实质,宜具有丰富而正确之意思。有此二善,斯为合作。至于文言白话,今世争讼甚烈,其实不过形式上新旧之异。果合前之条件,皆有价值可言。其有不合,皆无足观。故文言而无实,不若古董;白话而无实,不若村讴。作者平日对于读书果有所获,则临笔但视行文之便而用舍之,斯可矣。

探得真源在,工夫不可无

所谓真源者,即识字、读书、读文三事而已。此三者,或以形式,或以实质,供给吾侪,作文则其流也。其源不绝,则流亦不绝。若不从事三者,而求文工,譬如贫家本无收入,安望有支出之可言?诸生现值方盛之年,果能奋发以下工夫,则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又一定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