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教材之变迁

第一节 读法教材之变迁

上面已将读法教材之基础的语言及其要素的文字详加论述,故本章即可进而研究读法教材之本体的文章。然小学国语科之读法教材,无论中外,在其历史上,均有极大之变迁,如能明了此种历史变迁的形迹,一方面可以对于读法教材之主体的文章价值的认识,多有一种历史的根据;一方面可以谋读法教材之主体的文章内容与形式的改进,故本章在讨论读法教材之主体的开端的时候,拟先将欧美及我国小学读法教材之变迁,分别略加叙述。惟为研究便利计,仅将读法教材中之主要的读本教材的变迁加以考究,因其他课外读物范围无定,未可作为研究读法教材变迁之根据也。

第一项 欧美读法教材之变迁

欧美读法教材之变迁,大体可分为下列六个时期,加以叙述:

第一期——宗教读本时代 这是自宗教改革时代即16世纪起,至18世纪的时期。在此时期中,宗教教育,非常注重,因此小学校的读本教授,以圣书之理解为其主要目的,读本之材料,几尽为圣经、宗教问答或赞美歌等。这时候的读本的内容,对于儿童的心理及教学上之原理,当然是极相违背的。

第二期——宗教道德读本时代 本期与前期相继续,即在18世纪之末叶的时期,在此时期中,欧洲教育界竭力主张采择说话的材料,以作读法的教材。1776年罗霍(Rochow)氏曾编著名叫《儿童之友》的小学读本,其目的即在使读法易于教学,而以语言的、悟性的、宗教道德的各种陶冶为本旨,同时并授与日常生活上必需之知识,而关于宗教的说话及道德的材料,则分量尤多。此种读本的内容,在当时虽然说是对于国语教育之目的如何,语学教育上究应教授何种材料,尚未注意探究,然其为错误之理论,则无待言矣。

第三期——实科读本时代 此系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之时期。在本期以前之读本,过于偏重于宗教的道德的材料,教育界已觉悟其错误,一方面,当时的文明在物质方面有非常的进步,所以一般人即重视物质生活,在读本方面,亦即大部分采入实科的材料了。

读本如以教授道德宗教为主要目的,固非妥善,然如以教授实科为主要目的,则亦非妥善,因读本教授有其自身语学教育上的目的。

第四期——语言读本时代 本期系在19世纪中叶之时期,所以补前期之短者。齐斯泰尔惠次(Diesterweg)氏曾说:读本不应以宗教的及道德的内容为材料,但仅从实用的目的着想而采取实科的材料,亦非妥善。并谓国语之目的,是在实施语言教育,所以国语教育,务须注重于语言之形式,而以阅读的方法和语言的练习为主。按这样的意见,读本的教授,亦不免陷于枯燥无味之形式主义。

第五期——国民文学读本时代 本期系19世纪末叶之时期。在此时期中之国语教育的一般主张,以为国语科中,教授语言,亦属必要,但真正的语言,存在于一国的文学之中,如国语科教授国民文学,则实质与形式之陶冶,得双方兼顾。根据此种论调,故国语科中即主张选择本国之文学上的作品,作为读本之材料。

第六期——总合读本时代 各种的教授,都必须对儿童实施多方面的陶冶,读本的教授,不当仅偏于道德的实科的纯粹语言的倾向的任何一方面,而应该包含道德的实科的文学的等各方面的材料,1829年戚蓝纳尔氏所编的《新德意志小儿之友》,就是根据此种主张而产生的最初的读物,其材料采自国民文学之优良的作品中,然亦含有实科等类的材料。

总合读本之价值,较前面任何期之读本为佳,且小学校之教育,原有使儿童吸收现代文化之作用,故国语读本之总合的倾向,大体上可说没有错误。然而从“总合”这一点说起来,读本如呆板采取各种的材料,而走于极端,则亦或将使读法科兴味索然,而失去读法教学之生命的机能。所以近来教育界对于国语读本之编纂的倾向,是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做出发点,以儿童的心理为根据,选择其最有兴趣、最有生命、最有意义者为材料,当然一方面亦须涉及文学道德实科等多方面的材料,然而不一定须将各种材料平均支配。

总之,读法教材随时代之变迁而变迁,随时代之进步而进步。阅上面简略之叙述,亦可知欧西读法教材之变迁的形迹及其进步之所在矣。

第二项 我国读法教材之变迁

我国读法教材,在旧教育时代,书塾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之类,充作读本,绵延数千年,几无多大变更。自清代实施新教育以后,小学设有国文一科,其初有《蒙学读本》《国文初阶》及《国文进阶》等书为读本。然正式的国文教科书,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始。民国肇造,改政体为共和,学制亦重加订定,科目亦大加修订,于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编一种适应国体及新制的《国文教科书》。民国九年,名流学者都提倡语体文,于是各书局又改编一种《国语教科书》。十二年[6],颁行新学制,厘订新课程,国语一科,分为语言、读文、作文、写字四项。所编《国语教科书》,实际仅属国语科“读文”一项。因“国语”两字沿用国文而来,所以不称读文课本,而仍称《国语教科书》。十八年[7],国民革命成功后,教育部即召全国小学教育专家重编《小学课程标准》,分国语为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四项。二十一年[8]并将公民、党义等的材料的一部加入,而坊间所出版的《国语教科书》,即属于国语科中“读书”之一项。

由上所述,可知国语科自民元前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教材形式,几经变迁,其最大之关键有两点:一点是由文言改为白话体;一点是由百科全书的杂辑体改为文艺体。

兹为更进一层明了我国读本教材之实际变迁的情形起见,引录沈百英先生从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国文及国语教科书,以研究读本教材之变迁,所得的结果如下:

(一)第一期之读本 本期之读本,可代表清代兴学以后之读法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其编辑条件如下:

1.用习见之单字开始,继以短句、短文。

2.文字笔画,由简入繁,语句由短加长。

3.语法避免浅俗,以为后来学文之基础。

4.取材合于时令,便于直观,且须关于立身居家处世的道德,或说明事物浅近的理由。

5.其他细节条件不计。

例如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用,共十册。兹略举数课课文如下:

[第一册]

第一课 “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第十课 “竹高,林茂,天冷,月明”。

第二十课 “皮球,石笔。姊作文,妹习字”。

第三十课 “庭前海棠,窗前牡丹,先后开花”。

第四十课 “雨水足,田工忙,妇女采桑,儿童送饭”。

第五十课 “荷花初开,乘小舟,入湖中,晚风吹来,四面清香”。

第六十课 “入学堂,已半年。国文科,一册完。天气炎暑,学堂放假。放假回,见父母。父母喜,命儿前。温书习字,每日一时”。

(二)第二期之读本 本期读本之编辑条件如下:

1.文字笔画,由简入繁,并顾及注音字母之难易排列先后。

2.语句由单字短语而成文,注重练习语言。

3.取材合于时令,便于直观。

4.组织注重前后联络。

5.其他条件与第一期之读本相仿佛。

例如民国十年四月商务印书馆所出版之《新法国语教科书》,连首册,共九册。兹略举数课课文如下:

[第一册]

第一课 “一,二”。

第十课 “这本书,是他的,不是我的”。

第二十课 “鱼有尾巴,会游水;猫有尾巴,可是不会游水”。

第三十课 “书里有图,大家看;看了图,就认得字”。

第四十课 “小弟弟在母亲怀里,看见我鞠躬,他也鞠躬”。

(三)第三期之读本 本期读本之编辑条件如下:

1.全书分量,比从前加多。

2.生字数目,与课文字数比例较前减少。

3.内容兼顾文学及语言。

4.取材合于儿童生活。

5.选字谨严,凡非常用字,概不采用。

6.生字辞句,复见次数加多。

例如民国十二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用,共八册。兹亦略举数课课文如下:

[第一册]

第一课 “狗,大狗,小狗”。

第十课 “弟弟唱,拉拉拉拉,姐姐笑。弟弟说:你笑,我不唱。姐姐说:我不笑,你唱,你唱”。

第二十课 “两只脚,踏踏踏。嘴里唱,拉拉拉。路上看见好姐姐,头点点,手拉拉。转过身来,走到花树下。眼睛看花,耳朵听说话”。

第三十课 “快乐呀!快乐呀!红的花,白的花,你们站在太阳下。没有风来吹,没有雨来打,小鸟飞来同你耍。他跳上又跳下,同你说的什么话”。

第四十课 “猫欢喜,一只老鼠到嘴里。狗欢喜,两根骨头丢下地。鸡欢喜,三个小虫一把米。羊欢喜,四面都是青草地。人欢喜,五个朋友在一起”。

第四十九课 “猫先生说:老鼠呀!好宝宝买的糖食,你们不要去吃掉。好宝宝造的纸房子,你们不要去咬。好宝宝脱下来的裤子,你们不要去咬。谁不听我的话,我就要捉住谁”。

(四)第四期之读本 本期读本,即依据教育部所颁布之《小学课程标准》而编辑者,其编辑条件如下:

1.选字选习见者,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2.全书分量增多,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3.文字以习用为主,不顾笔画之简繁,及注音之难易。

4.语句即用成篇文字,不用单字短语入手。

5.内容注重儿童文学,略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相同。惟语言材料,概不采入。

6.道数册多采反复故事。

例如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小学初级用,共八册。兹亦略举数课课文如下:

[第一册]

第一课 “小小猫,小小猫,跳跳跳”。

第十课 “公鸡啼,白羊叫。公鸡公鸡不要啼,来来来,我请你吃米;白羊白羊不要叫,来来来,我请你吃草”。

第二十课 “太阳出来了,弟弟当他是月亮。妹妹说:这是太阳,不是月亮。月亮出来了,弟弟当他是太阳。妹妹说:这是月亮,不是太阳”。

第三十课 “你从哪里来?我从外婆家里来。外婆给你吃什么?给我蛋一个,糕一袋。外婆叫你做什么?叫我浇浇水,拔拔菜。外婆对你说什么?他说:好小孩,下回同你哥哥一起来”。

第四十课 “玩具好,玩具多,我的玩具是国货。小笛子,用竹做。小花马,用本做。小白兔,用泥做。小老鼠,用纸做。我是中国人,我买中国货”。

由以上叙述,可知我国读本教材,自实施新教育以来,虽为时颇短,而进步殊速。兹为明了起见,更将各期读本之优劣,列表说明于下:

图表23 各期读本教材之优劣比较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