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札记余谈

五 札记余谈

学生读书,有一最大之困难焉,札记是也。人之性情,不一其类。其毗于阴而沉潜者,䌷绎不惮三复,结撰恒能无间,其致力精,其用心一。若而人者,使作札记,诚甚便安。彼既乐为之,则不俟教者之催逼,其事未有不举者也。若乃毗于阳而高明者,其治书也,如茂弘[8]相晋,但责大指其用心也,常躁急而不可耐,尤弗愿为沉绵之思考。故凡涉条理致密之事。彼皆以不与焉为快,若而人者,即但使读书而不为札记,彼亦视为享乐之举,兴至能尽数帙,兴有不至,虽牵促就案,不能以暂宁也。况课以按时分缴之札记乎?校中有此等人,以事功言,其异日之成就,或有可观;以学问言,其所入者盖有限矣。于此见才大心细之不易得也。一级之中,规模齐一,决不可有例外之通融。然遇此等人,则往往因个性之不能强为,致全体之精神为之破坏。故为教师者,以审察学者个性为第一步。其要在选书之始,依其性尚而与以适当之本。万不可以事关全体,致于一二人有所迁就。能如是,则其所治者既甚耽好,其所为之札记,自不至有所废沮,而规模仍不碍其齐一,此教师所最当垂意者也。

其次,人之通性,无论静燥,恒久为难。燥者无恒,大抵然矣。静者差能耐久,然果无人督饬,终亦必废。故此关最难度过。欲救其失,故选书以一学期能毕者为衡,前已言之矣。而在一学期中,亦往往不能始终其事。于斯时也,为教师者,必须以发强刚毅为德,号令之出,如山难撼。期日既届,无所通融。久则人惮其严,咸黾勉而即事焉。若是者,其成效未有不良者也。大抵为教师者,能宽严得中为难。其不能者,吾谓宁失之严,毋失之宽。又人之无恒,虽教师亦不免。札记之设,元当依校定办法而奉以周旋。然积久怠生,或届期而不催索,又或愆期而无惩创。彼学者见教师之已忘也,有不益趋怠豫,浸至阙者乎?然则虽有善政,而其施不永,其效有未易睹矣。

其次,学者初受命作札记,往往不明记之作法。使不明者甚多,亦足害事。教师于授读之始,宜先语以治之之法,所谓读书门径是也。门径既明,乃自作本书首卷提要一二式,以示其例而为之范。范式既明,斯生二善:一则有所规仿而知所致功,一则无由抵谩而诿为不习。其于读书责效之道,或甚便也。震南前授旧制本科三年级国文组国文,尝为生徒拟提要式二种,今并录如下。斯时选读之籍,则《庄子》也。

提要第一式——《逍遥游》

img

提要第二式——《养生主》——分段从《集解》本。

首段——蓄素守中,而其生乃全。

庖丁段——物虽杂,不以累心。

右师段——形残而神全,知天则处顺。

泽雉段——人受缚于荣华,必失所养。

老死段——冥心任运,无所用其哀乐。

薪火段——形往而神存,是真养生者。

是二式者,或病太要简,虑学者难以为。吾谓此不过示其凡耳。非使学者必能尔也。苟得其意,虽少繁,庸何伤?

嗟乎!今学校而有札记,鲜不笑其刻意惊新,故立异趣者矣。然“博学于文”“日知所无”非新语也。善读者,虽无札记!不害其为通品。然怠者不肯修,又无札记以督饬之,则将奚以副读书之实,而勤惰不几无别矣乎?教师所执之柄,不过最终成绩之判定而已。无札记,则成绩无由判,而教柄如不有也。是故使学校而无读书之规定则已,苟其有之,必有札记。二者相倚,不可偏任。其中窾要,尤在置重“提要”,以见真诣。别裁浮文,以杜便巧。此之所系,尤极重要。故读书而不札记,犹未读也,札记而不提要,犹未记也,亦犹未读也。其名有三,实一事耳。特是循是而为,教者之劬苦,视学者为三倍。辨提要之精粗,远不若阅一篇跋尾为简易。故提要之体,师与生皆觉其苦。跋尾之体,师与生皆食其便。然则制驭性癖之功,诚教学两方所宜交勉者矣。而近今各校,为札记而无实效,夫岂不以此也欤?

[1]旁皇周浃:普遍深入。(编者注)

[2]《文苑英华》: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编纂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文学类书。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其中作品十分之九为唐代作品。(编者注)

[3]《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文章总集。全书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编者注)

[4]《朱子大全集》:宋代朱熹撰,清代臧眉锡等订定,清康熙年间宝翰楼曾据元本覆刊。(编者注)

[5]《王文成公全书》:明代王守仁撰,明谢廷杰辑刊。(编者注)

[6]《近思录》:南宋朱熹与吕祖谦编撰,阐述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理学思想以及朱熹、吕祖谦思想的著作,共622条,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语,书名的用意为《近思录》是学习北宋四子著作的阶梯。(编者注)

[7]《传习录》:明代王守仁(字伯安)的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钱德洪等辑录。包括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此书包含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他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编者注)

[8]茂弘:指王导,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