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意义之一元的见解
中国从前在旧教育时代,学塾里教师令学生死读课文,不顾及其意义,学生诵读竟日,尚不知其所诵读者之意义,究属如何,即至今日之小学校中,亦尚有不注意课文之意义,而浪费其诵读之时间者。日本从前小学校里,亦有所谓“素读”者,即不思考课文之意义的诵读。此种读法科上,将“读”与“意义”分为二事的现象,与“全文法”之理论相违反,故此处有一加考究之必要:
吾人试一考读书之生活,无论阅读新闻,展阅书翰,甚至浏览杂志书籍,“读”与“意义”,无有不一致者。“读”之本身,就是一种找求“意义”的活动,而与意义,常相紧密联结,不可分离。读一次抓住一次的意义,读两次抓住两次所能抓住的意义,有不了解的地方,则反复阅读,以求意义之了解,无论如何,读与意义,总是一致的。吾人在读物中纵然有不能读的文字和语句,也要想法在某种程度范围内,借推想以求意义之了解。试想,吾人当接到朋友的书信的时候,或接到他种文件的时候,虽然在书信或文件中,有不少草体或简体字等之不能读解的文字,然而对于这种不能读解的文字,大概总是从前后的文意之中,推定其意义的,这是读解与意义相一致的显然的事实。
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虽然读解与意义相一致,可是从来小学校的读法科里,却多将读解与意义相分离,其一部分时间,竟费于不顾及意义的“有口无心”的诵读中,此实不可思义者。读法科中因为读与意义相分离,故即发生下面的三种阻碍读法教学之发展的弊害:
一、无谓地浪费时间与劳力。
二、养成错误的学习态度。
三、读法科停滞于浅薄的教学方法中。
读法上因为注重于不顾及全文意义之读解,故儿童之意义把捉的能力,即难发展,且其所消耗之时间极大。读法上如已使儿童能把捉意义,则读解之任务,即告终了;凡对意义感到困难的时候,即发生读解之必要。(但朗读练习系另一问题。)读如与意义相分离,则势必养成儿童非先练习读解,即不了解意义之错误的学习态度。现今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大多有非经过读解之练习,即不能了解意义的态度,这就是由于读解与意义相分离而训练的结果。如果在小学入学的时候开始,使读解与意义相一致而实施训练,决不会发生必须经过阅读之练习,而始能了解意义的那种态度。如果使儿童读“小小猫,小小猫,跳跳跳。”的句子的时候,就脑中使其思考“小小猫,小小猫,跳跳跳。”的意义,决不是一种无理或困难的事情。然而在小学校的读法科,往往使儿童诵读“小小猫,小小猫,跳跳跳。”的句子的时候,而忘记使儿童思考其意义,唯机械地使儿童们练习读法,而把重要的意义,却放弃了。这样,实施读法教学,而浪费其无意义之时间,故在读法教学之实际上说起来,仅限于诵读、讲解、默写而已,而成为一种极幼稚的读法教学法,对于文意之彻底探究,内容之玩味欣赏等即无时间进行,竟消费其大部分之时间,于不顾及意义之诵读与读解。
全文的读法教学法,即采取“读”与“意义”之一元的见解,读之作用,在了解意义,意义能了解,则读之任务,即算终了(朗读系另一问题。)而主张养成儿童“读”即在了解“意义”之正当的学习态度,且主张利用过去在读法上所浪费之时间,而作文章之玩味欣赏的深刻研究。此种“读”与“意义”之一元的见解,就是全文法的第三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