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有机的统一性

第三节 文之有机的统一性

普通一般人对于文章之根本的看法,以为文章乃是文字之部分的集积。从外形看起来,文章确实是由文字排列而成的,譬如《复兴国语教科书》初小第二册第二课中:“哥哥拿着一枝笔”的一句句子,从其外形看起来,确实是由七个单字集合而成的,换句话说,确实是由部分之集合而构成其全体的。一般人因为对于文章是这样看法,所以对于文章之教学,以为只要部分能够了解,就可以懂得其全体。因此,从来读法教学实施之顺序,是这样的:

文字→语句→段落→全篇

按照这样的顺序,实施文章之教学,认为就可以理解文章全体之意义。然而,现今全文法之读法教学的观点,则全然与此相颠倒:先从全体文意之直观开始,至文意之直观,发生困难时,然后将困难之部分加以分析,所以是“先全体的概览,而后部分的分析”的。读法教学上,何以会发生这两大绝对相反的对立呢?此其根本原因,恐即由于对于文章之“全体与部分”或“总合与分析”之相互的关联,缺乏认识所致。

吾人须知“全体”与“总合”之概念,并不是单独所能成立的;全体这一个概念,是对部分的概念而言的;总合这一个概念,是对分析的概念而言的。在全体总合的里面,存有部分分析的概念;部分分析的概念,也只有对着全体总合,而才有意义。读法教学实施的时候,如果是一种不顾及全体总合之部分分析,则此种部分分析,乃是为部分而教学部分,为分析而进行分析。从来读法教学上所以发生分析部分之弊害的原因,即在于此;又忘却部分分析之全体总合的弊害,恐亦潜伏于此。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语句的实例,来说明全体与部分或总合与分析之密切的关系,譬如前面所举的“哥哥拿着一枝笔”的一句简单的语句,当实施教学的时候,如果先读解“哥哥”两个字,则“哥哥”之部分的意义或可了解,但此部分之意义,却极不确定,既非“拿着一枝笔”的“哥哥”,亦非做什么其他动作的“哥哥”,而是只含有“哥哥”之意义的“哥哥”。其次,如果只读解“拿着”两个字,则“拿着”之部分的意义,或可理解,但此时应注意者,即如只读解其部分,则除“拿着”外,其他什么都不了解,如与上面之“哥哥”相联络而读解,则其了解之意义,就变为“哥哥拿着”了。再其次,“一枝笔”三个字,如果也同样的只读解其部分,则亦只有了解其部分之意义,此部分之意义,如与全句发生关系,则即可成立其全体之意义。第二次的读解,再重复进行,如照旧先读解“哥哥”二字,则仍为部分之“哥哥”,但与第一次之读解不同,“哥哥”乃是“哥哥拿着一枝笔”的“哥哥”,其了解之意义,已经深一层了。“拿着一枝笔”的读解,也同样的,与第一次不同,其了解之意义,更深一层,且其全体意义之了解,也较第一次更深一层了。至第三次的读解,则其较深的全体的意义,比较其较深的部分的意义,更向上发展。读法之教学,即按上述之现象而发展,吾人在此不得不加以注意者,即:

一、部分与部分间,发生密切的关联,则全体之意义,可得了解。

二、以全体为背景,而深化部分之意义。

三、部分之意义,如得深化,则全体之意义,可更深化。

读法上之全体教学,即以上述三原则为根据而实施,而是一种部分与部分间,及部分与全体间,发生紧密之关联,所实施的有机的互相联络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种全体教学的过程中,文章之各要素的教学,须有某一种的东西在统一起来的样子。人们都知道,文章的内容,含有文字、语句、语法、修辞、结构内容等之要素,但此等要素如作为各要素而教学,则结果势必陷于分散分解之现象,故必须为文章之研究,亦即为意义之研究,而教学此等各要素。全部文章之表现形式,只有在文章之意义之下统一起来,使其相互发生密切之关联,然后全体的教学,才有意义。全体的教学,就是这样把文章作为有机的统一体看,以全文之意义与作品之生命,作为目标,而使其读解鉴赏的方法。因此,全文教学的方法,常以全文全作品为中心,而进行其教学,且为注重其全体,对于部分之分析,亦极重视,伸言之,即使全体与部分间之关系,结成紧密之联系,而体得全体之意义与精神。故部分教学时,不限于部分之意义,常以全体为背景,使与全文之意义,发生关联,而努力使其成为一种有机统一的读法教学。部分赖全体而始有生命,全体赖部分而始有活气,文章如作为有机的全体而教学,则始有透过其精神生命之可能。所以全文法之第二个特征,就是把文章作为有机的统一的全体看,而进行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