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校定课程

四 校定课程

吾侪来师校之第二年,校中有制定课程纲要之举。起草之责,由各科教师任之。国文一科,则耕研、震南并同事吴次藩[12]君共受推为起草人。其时学校系统改革令初布,师范学校,于令应分前后两期。前期视初中,后期视高中。自新学制倡议以还,时贤多骛心于选科制。甚乃初级中学,亦设选习科目。其究也,科目如林而失其中心,其称名甚璀璨,而实际则类多虚浅而无所深入。即以国文科言。夫文事之优,不越理法。理由书牖,法以文求。故前期置重读文,后期置重读书。果能厌饫自趋,其学何难有进?而近贤于文科课程,不惮烦琐,张皇罗列。只义单词,便为一目。繁重纠葛,往往而然。独未知务广则荒,得一乃入。学程之立,岂以饰观?况学生在校,以师范言,不过六年。方当鼓其精神,致乎文史,天人交优,学乃有获。今寸寸而分之,节节而靡之。以是为教,岂有当哉?又如文法、文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之伦,前一科为前期所当立,后三科为后期国文组所当立。而在他处,或有别立名色,任人选习者。夫既任人选习,则不选固不得谓非。且科既别立,则教师必各有其人。朝甲夕乙,授者屡更。徒溷耳目,一贯谓何。在昔选科未设,各校任授国文者,大抵级设一人,层累而升,与学生同,周则复始。是何也?师之于弟子,相习既久,知之乃深。以全体言,则程功之效宏;以分子言,则补偏之事易。《汉书》述宣帝政化之美,而归于吏之久任。谓吏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循吏传》)夫岂惟任官为然?师之于教,犹此道尔。然则以多数之学程,而分寄诸多数之教师,甲乙丙丁,次第并进。盖不若专寄于此级之国文教师为能一贯,彰彰然矣。若夫关涉较少,又非必尽学,如修词学、应用文、美术文诸科目,内函各别,独立为宜。且在文科学程中,除此三者,可立之目似亦甚少。凡此种种,吾侪于受推之后,即共标诸义,逐加推究,众见佥合。遂依新定校则所立分组大纲,为前后期各草课程纲要多条。大会审覆,略有增损。是即今日校中所暂行者是也。并录之如下:

前期国语科课程纲要

第一,本科之旨趣。

一、依照学生前此国语之程度,授以语体文法全部,以整齐固有之知识。使发语临文,咸得有所裁正。更进授以文法之概要,使领悟言文之异同,期于应用正确。

二、选授古今平易切实之文辞,以浚发思想无悖现势为主。依学生程度,逐渐加授文言文,并随时指示文法要点,使相印证。

三、造诣不取高深,但须使学生能自由阅读浅近书籍,并能作尽人可解之文字与正确流畅之国语。

四、书法。先楷书,后行草,期于各体应用纯熟。

第二,教材之编配。

一、文法。第一年授语体文法全部。第二、第三年授方法大要,包括词性、修词二部,均每周一时。

二、范文。第一年每周五时,第二、第三年均每周四时。内容分量:第一年,语三之二,文三之一;第二年,言文各半;第三年,文三之二,语三之一。

三、作文。三学年均每周一时。

四、书法。三学年均每周一时。

后期国文科课程纲要

第一,本科之旨趣。

一、依学生在前期所得之造诣及其志愿所入之某组分别继续进程。

二、全体必修科时间,除第一组并入该组必修科国文时间外,其第二、第三组之教授,以能使学生作明畅之记述文及说明文为主。

三、第一组必修科目及其旨趣如下。

1.国文。范文注重文言,以雅饬明畅之普通文为主,略及韵文、学术文,以涵养美情、诱进切要之智识。

2.文学概论。就文学上必需之知识,择其要领,并融贯古今中外通说,立为系统,使学生略知文学之意义、范围、功用、体裁,与治斯学之次第及方法等。

3.文字学。根据近代科学方法,整理本国文字形体、声音、训诂之条例,及其进化之途轨,逐次探究,以确立国文之基础。

4.文学史。就本国历代文学之渊源流派,为有统系之研究,兼及近代文学之趋势,使知变迁进化之迹。

5.读书及札记。由学者就指定书目中选认专本,其内容以牖进学识有裨积理为主,而辅以文学之陶冶。认定后,自行阅读。随时札记,注重提要及参证,以发挥其研究之能力。教者分别指导读书门径,更辅助解决其疑义,并讨论所读之要点,以引起自修之兴趣。

四、第一组选修科目及其旨趣如下。

1.修词学。衔接前期所习文法,就古文中字句篇章之缔构,择优举例,分别推究,使知准则。

2.应用文。就社会一切实用之文件,示以程式,辨其体制,随时练习。

3.美术文。略授以美文之法格,并加练习,以陶写性情、涵养品趣。

五、本期第一组目的,务在使学生领略国学之宗趣,辨别文章之体裁,并能自由发摅为主。

第二,教材之编配。(列表如下。)

img

上所定者,为本科施教之程准,奉行到今,未有更易。今兹所述,以必修科目为限,故修词学、应用文等科,不加论列。必修科中,又以心得较多者为限,故文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等科亦从略置。书法未尝担任,故本书亦在阙略之科。此又范围所及,可得而附陈者也。

[1]孟晋:努力进取。(编者注)

[2]广陵:扬州。(编者注)

[3]第八中学:扬州八中。(编者注)

[4]孔璋:指陈琳。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文辞著称。(编者注)

[5]理堂:指焦循。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人,乾嘉年间扬州著名学者。(编者注)

[6]容父:指汪中。汪中,字容甫,扬州人,乾嘉年间扬州著名学者。(编者注)

[7]耕研:指范耕研。范耕研,名慰曾,字冠东,自号耕研退士,江苏淮阴人,《中学国文述教》作者之一,与张须为扬州八中同事。(编者注)

[8]曹相:指曹参,是西汉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编者注)

[9]王君绳:即王范矩,《中学国文述教》作者之一,与张须为扬州八中同事。(编者注)

[10]成志初中:于1922年创办于淮阴的一所私立中学。(编者注)

[11]南:张须自称。张须又名张震南。(编者注)

[12]吴次藩:江苏省第六师范学校教师,为六师前身江北师范学堂的首届学生。(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