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文相关之各知识
近世教科,其内容常相混连,割其一部以立学程,此为教学之便而然耳。为教师者,苟明此理,则以下所列各知识必当兼畜:
一、文体。
二、文字学。
三、文法。
四、修词术。
五、名学。
六、文学史。
范文者,体裁之举例也。每学期中,所选之文,以类相从者,其攻究易。故一学期之主要文体,教师必当早计。而同一体裁,其子目各有殊别。选一篇,必有其代表之子目,而后一篇获一篇之用。(有时为熟练计,每子目亦得不限一篇)。教师当每篇开授之始,于文体必须有简明扼要之解释。凡前人拘而不达之谈,悉置不引,以清琐秽。至于各体最大种别,不过十余。在一学期中,不必全具。(且决不当全具致学生纷杂无所得)而在前期三学年中,总当悉见。最终更须总其各体,明其统系。俾学生有整一之概念。后期三年,更立一圆周,其目略为加广。而现在已失其用之文体,则断断不必选及。从前所无而现在最常适用之文体,且不妨酌量选授(如公牍及宣言书、报告书之类)。此中权衡,教师自定之可矣。此涉及文体者一。
昔之蒙读有云:“讲训诂、明句读。”然则小学家言,为童子师者且不可不讲,况为师范之教师哉。范文中之字义,昔尝于授课中择讲十数字,皆根据许书明其语原。后以带授单字于事不便。乃改用《文字蒙求广义》(耕研重订本),每周授一次,约亦十余,于课文已毕之余时授之。然范文中有资于文字学者,仍所在多有。即如以今音证古音,以音相近者证义相近。乃至假借、通借、叠韵、双声,范文中时见其例。教师平日既与学生讨治其说,迨授范文时随意指点,行所无事。所谓俯拾即是者也。此涉及文字学者二。
文法之例,则范文中尤夥颐矣。何也?文章固不能离乎法也。夫剖析字句,则文法中之词性及句法也;进言结构,则章法及篇法也。章篇之法,不必特立名目,只须每篇究其结构,则其法自明。起承转结之说,尤易使学者为其所拘,甚至下笔不得出一字。故章篇之法并非必要。惟集字成句,则自有一定之程律。初学文法,其例有限,不能会通。若讲授范文,则天然佐证,不俟他求。遇有文法变例,必当指示生徒,而虚实易置之妙,讲说时尤极富兴味。所当注意者:教师对于文法,必须具有六通四辟之素养,否则且有扞格而难言者矣。又生徒于范文中之句,有弗解处,教师本文法为之析解,较任何方法皆易领会。此涉及文法者三。
文章之事,因物摛藻,相体谋篇,此中消息,于修词术详之。同一意思,甲言之而生僻,乙言之则刻露。甲言之而枯淡寡味,乙言之则斐亹动人。其平正通达均也。而工事之巧拙,则大有不侔。盖一善修词,一不善修词也。修词本系乎天分,然中人之质,亦可以观摩而致。近今文家往往汇集前人妙句,类以别之,为修词术之书。我国旧籍若《文心雕龙》[10]《史通》[11]《修词鉴衡》[12]及前人论文之籍,所言修词之术亦详。文章能事抉谈已遍。教者若于讲文之际,就本文佳处,为之略言其奥,积日既久,所获已多。所谓不劳而成者也。此涉及修词术者四。
章行严[13]文章,特以合于选辑鸣。仲尼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然则名学律令,固当用之于作文矣。而前人文字,每多票姚纵恣、以感情论事,不肯衷诸论理。其所得结论,自不能丽密而坚确。玩其文采,非无可观,验之推理,乃常不合。如是则议论之作,不免武断矣。近今科学方法,为时论所倡道。文章为思考之事,可勿讲究乎?教师选文,第一必择其不戾于论理者,其文论点,应用内籀抑外籀,亦须讲授明白,俾学者运思,有一定涂术。庶乎正名之盛业也。此涉及名学者五。
文学又与时升降者也。凡升降之因果,文学史详之。然在讲范文时,遇作者为我国文家之巨擘,则必当于其人之生平及其文章所系于一时及后世者,稍加衍讲。其范文之中,有时即可作文学史观者,如《文心雕龙时序篇》,下至曾文正公[14]之《欧阳生文集序》。此类文章,华实并善,以充范文较空谈为尤有用。即以与今坊出之文学史相拟,亦深得精确之长。教师每学期中,所宜择授数篇者也。此涉及文学史者六。
然则授范文者,盖不仅授范文矣。然又有当致谨者。夫既云涉及,则与专究者有异。教师取资证印,使观念益为真切则可。或附带而及,使学者略有增益则可。若弃范文而道之,至于喧众宾以夺主席,斯大违主从之义,失范文自身之用矣。故每篇之始,教师宜相其文之长短,量为介绍,毋夺正时,是为至要。
[1]蹇吃(jiǎn jī):口吃。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张子耽酒又蹇吃,闻道颍州又陈州。
[2]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这两句出自三国魏王粲的《登楼赋》,形容不忘故国。钟仪:春秋时楚国的乐官,被晋国俘虏,晋侯叫他操琴,他奏的仍旧是楚国的音乐。庄舄:战国时期越国人。他在越时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楚国当了大官生病时还是不忘越国,发出越国的吟声。(编者注)
[3]中郎:指东汉蔡邕,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左中郎将。(编者注)
[4]子云:指西汉扬雄。扬雄,西汉辞赋家、文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编者注)
[5]潘稼堂:指潘耒。潘耒,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参与纂修《明史》,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编者注)
[6]柳永诸记: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编者注)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是全面、系统记载河流的古代综合性地理著作,同时记载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编者注)
[8]《左传》: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编者注)
[9]《通鉴》:即《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编者注)
[10]《文心雕龙》:南朝刘勰著,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编者注)
[11]《史通》:唐代刘知几著,是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内容主要为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以及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编者注)
[12]《修辞鉴衡》:元代王构编的诗文评辑集。(编者注)
[13]章行严:指章士钊。章士钊,字行严。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清末曾任上海《苏报》主笔。1943年著《逻辑指要》在重庆出版。(编者注)
[14]曾文正公:指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谥曰文正。文学方面,继承桐城派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