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审音
每字皆具有形、声、义三者,则审音不过识字之一部分。然而不得不标出别说之者,则以形义历久而未变。(未尝无所变,特有轨辙可寻耳)。音则既有古今之异,又有南北之殊。今学校中聚异地之人于一室而教之,读一字之音,将必有互疑而不释然者。故当定一标准,庶无眩惑。此教部之所以审定国音也。所审定者,未必果完善也。苟持古韵家、等韵家之言论而衡之,或尚有误谬之点。然当此字音淆杂之时代,所审定者,亦不失为此时代读音之一标准。完善与否,岂暇计哉?
虽然,国音字典[5]中所载,仅通俗应用之字,稍深邃者,即不著录。则将奈何?曰:惟有参伍比傅而得之耳,亦无可奈何者也。
既以国音为准,则当习注音字母。且师范生将来教小学,亦有必须娴习之势。往昔师范学校,多于生徒将卒业时,始匀出一二时间,授其大致。就实际言,授注音字母,本不需甚长时间。然平时不为讲习,直至此际,乃与之言,则其练习必难纯熟。故吾于前期一年生,即编授简明之《国音要略》讲义。其目次为总说、声母、韵母、注音法、点声法等节,通计不过七页。讲授三时,而可毕事。以后即责令各购《国音字典》,为预习时、检查字音之用。逮入后期,娴习已久。更于文字学中详示声音之原理及古今之演变。不必别设专时,而出校即可胜任。或谓今小学校已授注音字母,师范生可从省略,不知小学所授,难皆准确。入师范之始,再进而都授之。使于发音、斠若划一,且音理又粗知其概焉,则固非无益之举也。
[1]王录友:指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清代山东安丘人。(编者注)
[2]《文字蒙求》:清王筠著,该书选《说文解字》中两千多个常用字,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分卷排列,并作较通俗的解释。(编者注)
[3]蒯礼卿:即蒯光典。字礼卿,号季逑,又自号金粟道人、斤竹山民,安徽合肥人,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编者注)
[4]《广义》:指蒯光典所作《说文蒙求广义》。(编者注)
[5]国音字典:这里指1919年发行的《国音字典》初版,采用“注音字母”注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