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后期生读书法
前期读书,随意行诸课外者也。后期学生,则凡在第一组者,依课程标准所定,概须以此为常课。每学期中,胥与札记共为一学分焉。其旨趣云:“就学者指定书目中,选认专本。其内容以牖进学识有裨积理为主,而辅以文学之陶冶。认定后,自行阅读,随时札记,注重提要及参证,以发挥其研究之能力。教者分别指导读书门径,以辅助解决其疑义,并讨论所读之要点,以引起读书之兴趣。”此后期各级所同然者也。然就著者年来经验所及,以为欲举读书之实效,则有宜注意者六事:
其一,每书宜立程限也。一书之读,汗漫逶迟,久而弗竟,则教学交病,而读书之效难期。此无他,人力有未施耳。学生之大病,在于怠忽。好苟且目前,不肯为根本之图。其年级较高者,益多安于小成,而不欲更进一步,甚且于怠忽之中,生满假之见,以为即此已足,安用他求?习之中人,深可饮恨。若教师不思所以督责之,则名曰读书,其效能几何哉?故每学期之始,选定一书,必视其书之篇页,日日而度之以一定期间限,令毕事。如是,乃不至穷年莫殚也。
其二,勿专以课内为读书时间也。课内光阴,周仅一时,以资讨论而已。非曰于此时读书也。即使无需讨论,亦不当专以此时读书。学生避劳趋安,好言课外无暇。又懒用独力研治,每请教师于课内为之讲授。由前者言,课外鲜暇者,惟专攻理数之组为然。攻艺术者,染翰挥弦,亦乐而不疲。若第一组,无习题之羁萦,无艺事之牵注,舍一二攻苦者外,类皆逍遥无为,若天上人。于此而再不课以读书,其何以副设组之实哉?由后者言,独力研治,是诚较难,然第一组固以读书为事业者也,质疑辨惑,是恃教师而爰方启行?必在学者之自为。今置课外之良时,而但以每周一钟尸读书之号,所获固鲜,抑亦太自便矣。
其三,同时异种之书不宜过多也。一组之中,性嗜有异,未可强同。教师就学者所选,酌定数种,宜也。然其种类实不宜过多。就学者言,每次讨论,必涉及多书,言者殊致,听受有碍,此其患犹小;就教师言,学者治书,赖其论正者为多。书涉多种,则豫事不充,顾此失彼,将何以给学者之欲哉?不能给学者之欲,则读书之效率减杀多矣。故一组中所读之总量,至多以三种为度。如众志不歧,共治一籍,乃最善也。
其四,教师所不习之书勿选也。国学至赜,兼善为难。人之好尚,亦有异趣。故或游心理窟,或娱志文园。苟非所习,则勤苦而难成。是以学者选读某书,必兼视教师之所习以为衡。使教师于其书为素所浃洽,则升堂讲论,左右逢源,疑滞冰释,机理曲畅,乐固可知,效亦自胜。其次,虽未浃洽,而于性习不相违迕。虽无精究,然尚非绝未寓目。如此者,再加研读,亦能有效率可睹。苟非然者,资章甫而入越,毁方器以为圆。其所适者,宁有合耶?
其五,勿惊心难治之籍以为名高也。后期生读书,时间所限,难期渊邃,不过粗涉其藩而已。故凡所选治,在精要不在繁浩。精要者,简约而易毕;繁浩者,其名诚佳,其功难究。有始无卒,不如其已大抵选书标准,以一学期能毕事者最为适宜,稍长者期年而止。过此以往,力殚兴竭,效必难期。前为六师拟后期书目,及今观之,乃觉往往未能自惬。正为此耳。(见下)
其六,札记必当随作也。札记所以验学者之日力。无札记,则是读否可自由也。且读之精粗,亦可于札记乎见之。读书而兼作札记,则其心静细而能入。所入愈深,所记愈精。无札记,则失其制约之具,草草看过,竟何所得?甚未可也。至札记之法,大要无过“提要”及“参证”二事。择其精义,融为片言,或逐节而为之,或举全书而为之,是曰“提要”。荟集他书,勘讨众说,以广所闻而断以理,是曰“参证”。此二事者,实学问之津路、述作之筌蹄。学者能兼为之诚善,如未能,则提要断不可阙。且参证赖众籍始成,提要则但据本书,其事亦至易为也。
兹附钞六师后期第一组书目如下:
凡例
一、本目分哲学、小学、文学三大类。凡涉及校中已设之科,虽与文字有关不录。
二、每类有标门径书者,于课外兼读之,不在讨论之列。
三、学生于教者指导之下,按类选书。其有欲专治一目者,教师亦可酌增数种,以资深造。但他二类之门径书,必须兼读。
四、每学期学生选读之总部数,由教者定之。
五、学生限于经济,未必悉能购买善本,但学校必须备版本最佳者以便勘校。
六、如遇卷帙太繁或内容纯驳互见,或仅需涉猎便可者,由教师临时节选或通知。但学生必须购买足本。
七、本目为师范后期研究国学之最高限度。
八、以下所开,凡不注何人校注或印刷者,俱购通行本。
第一,全体必备书三种:
《康熙字典》《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
第二,哲学书十五种:
1.门径书
章炳麟《国故论衡》下册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古哲学
《论语》《孟子》《荀子》(王先谦集解)《墨子》(孙诒让闲诂)《老子》《庄子》(郭庆藩集释)《列子》《韩非子》(王先慎集解)《吕氏春秋》《论衡》
3.宋以后哲学 江永《近思录集注》(或宋元学案)王守仁《传习录》 黄宗羲《明儒学案》(梁氏节本亦可)
第三,小学书九种:
1.门径书《国故论衡》上册《说文体例》
2.形体 王筠《说文句读》(或段注文)蒯光典《文字蒙求广义》
3.义训 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
4.音韵 李汝珍《音鉴》胡以鲁《国语学草创》高元《国音学》
第四,文学书三十五种:
1.门径书《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国故论衡》中册《文通》
2.志传之文《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五代史》《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详节》《三通序》
3.集部之文《文选》(李善注)《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苑》
4.有韵之文《诗经》(传笺本)《楚辞》(补注本)《古诗源》《唐诗三百首》
5.笔记之文《日知录》《困学记闻》《古书疑义举例》
6.说部之文 从略
上目为三年前所拟定,由今观之,殊未惬当。姑列之以备参考云尔。至后期读书之实况,则耕研现任之级,已读者有《史记》《荀子》诸书。震南前任之级,已读者有《庄子》《墨子》《国故论衡》《说音》诸书。而《文字蒙求广义》则由耕研为加重订,通两级皆尝习之。大抵师之所览,务在博综;而揭以语人,必归精约。其有奥义,不惮三复如其未晓,盖阙如也。晚近通人,好为书目,以己所获,期之小生。故其书浩穰,难可卒治,甚至非一世所能穷。小生见而畏之,以为读书之业,如彼其难也,则恇怯之念生,而勤奋之志挫。以此教人,其心甚热,而效果或难言矣。吾愧薄劣,是以所选读者,其目甚简,其种类率为通常习见之载籍。又一书诠解,恒有多家。若胪陈而课宣之,则一条之说,或数时不能尽。其弊将如汉人说经,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吾不敢以是沮格其进修,是以择其可信之说,以介于众,期于得解而已矣。盖校中读书,本为储能积理而设,非欲学者能为专门家也。以专门家言,虽其师有难尽任者矣。
学生之作札记,弊在怠于深究,而但作空论以塞责。吾则限令每篇作一提要,而于跋尾,则非有新义,不得滥为。良由提要之事。非读至通彻后不能下笔。每篇而作之,可以矜肃心志,屏涤烦嚣读书之功,不期得而自得。至于跋尾,有同书后。学生以其易为,每好托名感想,信手书数百字以充篇幅。其中常乏深切之虑,往往不必精读本书,但拈书中一二语芥子须弥,随意推廓。升天入地,高下在心。即以文言,已病泛滥,况为读书之札记乎。而学生不知札记趣旨,又以其事易为,苟无要束,必至人人皆趋此体,此著者往日之经验谈也。今兹办法,限使提要,则自无兼作空论者。更限其有所识跋,贵有新义。学者苟无创见,自不肯滥作以取讥。果有独到,亦自有其摅陈之余地。不较善乎?若夫前文所云参证一法,著者悬格以待,而生徒中尚无能为之者。盖博综众说,成一家言,生徒识力,尚难语此,且亦观书未富,有以致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