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精神的陶冶
在读法教学上,陶冶儿童社会的精神,乃是现代读法教学之新的动向。此种社会精神的陶冶方法,可有下列二种:
一、利用读法教学之作业的机会,以启发社会的精神。
二、利用读法教材,以启发社会的精神。
第一种的方法,乃是在读法教学实施的时候,利用各种共同作业的机会,使儿童觉悟共同活动、共负责任、相互同情等社会的意识。在读法指导的时候,特别与这方面有深切关系的,乃是共同活动的一项。例如读法的共同研究、读解、鉴赏、书习等的共同作业,都是使儿童实践共同活动的机会。当然在其他各种学科上,也应该实行这一种共同活动的指导,然而,通用国语,而进行共同的作业,却不得不说是这一科的特色。所以读法科上,务须利用这种机会,使儿童把握着“社会全体的幸福”和“社会联系”等的社会意识。
第二种所谓利用读法教材,以启发社会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社会乃是由各个人构成的,个人的活动,随时随地都不能离开社会的关系,所以国语教育上,务须对于儿童培养其社会的意识。编选富有社会意识的读法教材,供给儿童阅读,借以排除个人主义的观念,启发社会的精神。
但是,从现今的文化发达的状态看起来,人类生活上发生最密切的关系的,是民族的关系。在今日的文明诸国,没有像民族关系那样与人生最有密切关系的。因此,上面所说的“社会的精神”,并不是离开“民族”而说的社会精神。因为为社会的幸福而对社会效力的社会精神,与为民族而牺牲一身的民族精神,两者的内容不一定是各异的。就是这里所说的社会精神,并不是民族精神之外,所存在的社会精神。所以在读法教学上,所谓“陶冶社会精神”,不过是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目的观,加以更深而广的观察罢了。
本章讨论读法教学的使命,在此终结,兹即将以上所述,归纳其内容如下:
“读法教学之使命,务须以语言的训练,及读书能力的培养,为其主体;而以全人情操的陶冶,民族的社会精神之培养,及儿童人格之完成,为其着眼点。”
本编之重要参考书
一、竹泽义夫——《新读方教育原论》;昭和八年同文书院发行。(参考第一篇第一章自六页至四六页)
二、丸山林平——《国语教育学》;昭和七年厚生阁书店发行。(参考第六章第二节自二三二页至二三五页)
三、原田直茂——《读方教育の本领》;昭和五年目黑书店再版发行。(参考第三章自六四页至九二页)
四、丸山林平——《国语教育と儿童文学》;昭和六年南光社三版发行。(参考第四章一〇七页至一一八页)
五、奥野庄太郞——《心理的科学的读方の教育》;昭和三年文化书房发行。(参考第一章一页至十页)
[1]生命哲学:是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的哲学流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在20世纪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它受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以及法国居约的生命道德学说的影响而形成。(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