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观阶段中之作业
第一项 全文之概读
概读之方法
读法之中,将文章概略阅读者,名曰概读,乃系读法教学之开始时的作业。概读之方法,可有(一)个读与齐读,(二)默读与音读,(三)自由读等数种。个读与齐读之问题的论述拟从略,此处仅将默读、音读、自由读三者,略加伸说于下:
一、默读 读法上默读之重要,已渐为一般人所注意,此其原因,即因读书之目的,既在把捉意义,则默读自为最适当之读法。吾人征诸经验,亦可了然,欲理解文章,如利用音读,则常受声音之障碍。默读则总合文字,直觉地把捉文意,极为自然。所以小学国语读法科应自低年级起,即开始注意其默读习惯之培养。
二、音读 在读法上欲把捉文章之意义,默读自为最适当的方法,可是我们要知道,通过口头之诵读,可与意义相联络(特别是在低年级),换句话说,由口头发出之声音为媒介,可使视觉所感触到的文字语句,与意义发生关联,所以我们也不当轻视音读之价值。尤其是在举行自学的时候,为检查其效果,非举行音读不可。但是,此处所说的音读,乃是当读法教学活动之开始的时候,所行的诵读,而与后面所说的朗读,稍有差异,希读者注意。
三、自由读 从方法上说起来,自由读包括默读、音读等数种。教师对于阅读能力各有差异的儿童们,一律以同样之方法实施教学,而图阅读能力之划一,似觉过于机械,故自由读即成为最适当的方法。但当自由读的时候,教师如不加注意,儿童就往往只表面上发出机械的读声,而不集中其注意于意义之吸取,所以教师务须切实指导,使不致变为空读。
概读上之注意点
当一课课文开始教学,而举行概读的时候,总括地说起来,须注意下列几点:
一、概读应具从容不急之态度——普通表面上的观察,往往误会读得快的儿童,就是读法能力强的儿童,然而实际上亦有读得快,而意义却不理解者。读法心理之实验上的结果,亦有“阅读速者,其理解能力,亦较阅读迟者为大”之报告,然此系就儿童之个性而言,其实际上亦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概读的时候,教师当指导儿童切实吸取文意,而具从容不急之态度。
二、音读的口调应尽量本着自然的调子——音读的时候,徒徒发出装腔作调的高大读声,极不自然,务须注意矫正。最好音读的口调,是近于谈话体的那样自然的调子。
三、概读时应一面注意文章之全体,一面读下去——这一点从文章之本质考究起来,乃是当然的事情,可无待说明。
四、意义不明了的地方,应从文章前后关系上去体会出来——全文法之读法教学,对于部分之详细研究,不在文章教学之开始的时候进行,但在文章教学之开始的时候,对于不明了之部分,却应从其前后关系上体会其意义,这样才能引起其以后进一层对于部分探究之浓厚的兴趣。
五、范读与指名读应注意之点——音读的时候,欲使儿童之诵读态度正当,发音正确,可有由教师范读,及由教师指名比较优等的儿童诵读的两种方法。指名儿童音读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指名劣等的儿童诵读,教师指名音读,在理想上应该使全班的儿童有诵读的机会,但当开始文章教学,而举行概读的场合,因其目的在要求正确的发音,所以在可能范围内,应避免指名劣等生诵读。
第二项 文旨之想定
文旨想定之性质
文章概读以后,第二步应探讨“文章中写着什么”的问题,以求“文旨之想定”,此种作业乃系文章直观后之纯真的反省,而为读法教学中之重要的进程。
所谓文旨者,乃是表示文章生命之连续内容的根本要旨,从读法教学之进程上看起来,文旨实在是构成读法教学之出发点的东西,也是构成其到达点的东西。因为文章概读以后所把捉到的“文旨”,只是一种思想历程上的“假说”,而为更进一步,借节意、句意、字意之检讨,而得达到文意根本确定为止之判断作用的标准。故“文旨想定”,乃系确定读法过程中之最初的活动方向者,而为极重要的一种作业。
文旨想定之方法
文旨想定之方法,可分下列三点,加以说明:
一、口述与笔记——口述乃是由口头发表其概读后之印象的方法,由教师指定数名儿童口头发表,继续关于此等儿童之发表的内容,听取各儿童之相互的意见,此种方法,乃是构成读法进行之出发点,所常用的方法。但是此种方法,只限于少数人有发表之机会,所以第二种笔记之方法,似较优良而有效。所谓笔记之方法,就是将概读后之印象,使儿童记入于笔记簿内,然后按照次序,令儿童诵读其所记录之内容,由此而确定文旨的方法。读法教学之大多的场合,都可以采行口述的方法,但亦应相机采行笔记的方法。
二、文旨想定上之发问的方法——文旨想定上之发问的方法,普通都是当概读后,对儿童发出像下面那样的问题:
(甲)在课文里面,写着什么事情?
(乙)这篇课文,是以什么问题做中心而写的?
像这样的发问,似觉过于抽象,作者以为概读后之文旨想定上的发问,以比较具体的直接的问题为较佳。例如《复兴国语教科书》初小第五册第27课《陈英士的故事》,当文意想定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儿童道:“陈英士当八岁的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儿童就回答道:“做了一件又聪明又勇敢的事情。”教师继续又问:“究竟是一件什么聪明又勇敢的事情呢?”儿童或者就回答说:“一件从火里救出小孩的聪明而勇敢的事情。”那么我们或者就可以把下列的语句,作为全课的文旨:
“陈英士小的时候,做了一件从火里救出小孩的聪明而勇敢的事情。”
但有时儿童们的回答,或者是偏于枝节的部分的,或者是过于抽象的,而不能抓住其中心之主要思想。此时教师或可令儿童重行概读,或者与儿童再加讨论,俾得使儿童接触其文章之中心,因为在进一步探究文章之部分以前,能够脑中具有全文之中心要旨,则于读法能率之增进,关系至巨。
三、文旨想定之着眼点——一篇文章之中心的文意,大概总是表现在下面的几个地方:
(甲)表现于文章之前段者。
(乙)表现于文章之中段者。
(丙)表现于文章之后段者。
(丁)表现于文章之全体总合的上面者。
此其事实,读者可从各种文章中体察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