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过程与朗读过程之差异
前面曾经引述白斯维尔氏的话,说是默读与朗读在心理的历程上是具有一种不同的特征的。此种不同的特征,求其明白了解,对于各年级默读及朗读教学的实际方面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
默读与朗读之眼球运动的差异
最先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默读与朗读之眼球运动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下面的图,是贾德(Judd)氏研究所得的结果:图中各行里面的纵线是表示眼球停止的地方的,纵线之上面的数字是表示眼球停止之次序的;其下面的数字是表示停止之时间的。默读与朗读之眼球运动的状态,将二图一加比较即可明了。在此两者之间可看出三种显然的差异,第一种是在行中的眼球停止的次数,第二种是眼球停止的时间,第三种是认识单位的大小。眼球停止的次数,朗读方面较默读为多;眼球停止之时间,一般的较默读为长。如果把所读的一节的开端与末尾不算入在内,那么可以知道,眼球停止之次数,朗读较默读多70%以上;眼球停止之时间,朗读较默读长30%;至认识之范围,则朗读较默读狭小得多,朗读之认识单位,大抵是“字”,而默读之认识单位,则为整个意义的“词”或“句”。

图表16 成人朗读时眼球运动的状态

图表17 成人默读时眼球运动的状态
对于默读与朗读之心理差异的叙述,如果把两者之读法的目的一加考究,亦可了解:默读之目的,在把捉文章之意义,朗读之目的,乃在利用适当的表现,发出字句的声音。如在前面第二章中所说,字句的熟识与认识作用有极大的关系,意义认识之能力,即由对于字句之熟识而构成,故认识的活动即为限制眼球停止时间的主要原因,易言之,则默读之过程也可以说是尽量地迅速认识文章中之意义的作用。但朗读因须对于字句,有明了之发音和适当的表现,自然会使眼球的运动也受到限制。至默读之眼球运动的习惯,则受认识字句之能力的限制,因此,字句之认识敏捷的练习对于默读能力之发展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而朗读时之眼球的运动,是随发声的进行而徐缓进行的,在声音未发出以前,或者屡次作停止的状态,或者作回复的运动。总而言之,默读之眼球的运动,是受认识作用的限制的;朗读之眼球的运动,是受语言之发声的限制的。
默读与朗读之教学分量究应如何支配
从上面的理论看起来,会使人们发生一个疑问,就是究竟朗读的习惯会不会对于迅速的默读习惯的培养成为一种大障碍。如果要成为一大障碍,则小学校里的读法教学,自低年级至高年级,全部注重于默读,而对朗读则置诸不顾,这样是否妥当。现在欧美教育界实际从事读法教育的学者里面,也有极端主张默读而完全不顾朗读者,此种极端的主张,为儿童之读法能力的健全发展起见,是不应该采取的,其理由如下:
(一)低年级的朗读过程,因与儿童的语言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存在,所以在低年级,朗读却较默读为自然。
(二)如下图所表示者:照一般说起来,自一年级至四年级,儿童们对于字的发声的速度,比较对于字的认识的速度为大。自四年级以上,不仅对于字之认识的速度较大于发音的速度,且更进一层,迅速的认识作用,亦有发展之可能。

图表18 字之“认识”与“发音”之速度发达的图示
(三)自九岁或十岁起,至青年期的期间内,儿童们的学习的态度,比较在九岁以前,是完全不同了。此时儿童们的兴趣、需要、学习、习惯等进而变为个人的独立的,读法教学上也自然应该移转到独立作业的默读方面去了。
根据上面三点理由,作者以为在低年级不但不应该轻视朗读,且因此时期为读法学习之自然发达的重要阶段而应该相当重视之。至儿童读法能率有相当进步,而读法态度又有相当变化,大概在满九岁前后起,应该逐渐减少朗读的分量,而使其逐渐移转到默读的学习方面去。但默读学习之基础的指导,应该在此时期以前,随朗读而进行,亦不应勉强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