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范文教法
范文既不可废,则其教法固宜讲究。吾侪之授范文也,务使学者了契真实,印藏深固。而在前期为尤详密。大抵一篇之发,恒在期先。俾学者得默览全文,从事预习。其有不习见之人名、物名以及生僻之典记,并编印附注,助其籀绎。若为通常字书及辞典所可检得者,则听其自检,不列注中。及期,教者指名分段讲释。遇有舛惑,则予订正。又虑学者明于一曲、窒于全文,则于讲论既毕之际,为之贯穿通篇、祛其结滞。其次,通读数回,乃就本文之体裁、篇旨及形式、实质各方面,逐项提出,共同研究。(但实质一项系教者径行提出)学生则备笔录簿一册。凡预习时检得之音义典记及研究所得各条,由教师总书于黑板者,悉记于簿中。最后则抽令回讲及背诵。此前期最初之办法也。其后,年级渐升,节目亦稍稍省汰。而笔录与背诵,则三年如一日。
笔录之为用,盖有二焉。一篇之发,预习决不可无。每值初讲,教者巡而观之,核其所记,见勤惰焉,其用一;讲读既毕,一篇之理法,更须析究。不随录于册,则本篇虽经读过,犹无所得也;其用二。兹择举一例如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研究:
一、体裁 文之叙事兼说理者,旧属赠序类——古者送别有诗,序者序其诗也。后世不然,虽无诗,亦不妨作序以当赠言之意。
二、篇旨 自道生平,勉乡人以学。
三、结构

乙、警诸生——回顾往事,一一相较。
丙、出序意
四、形式方面——文法
1.前半所云,后半皆有回顾之笔,灵动而恳到。
2.从己身说起,加倍亲切。所谓现身说法是也。
3.用幼时、加冠、耄老诸字样点明时间,层次秩然。
4.以勉学为意,赠言有体,且合乡先辈身份。
5.篇末补笔密而无懈。
五、实质方面——智识
1.古来大经济、大学问皆从艰难困苦中得来,观此益信。
2.人苦欲读而无机会耳。若有之,曷为而不勤读?
3.幼时用力一分胜过老年用力十分。故成功与否,视乎少时。
4.有足乎内,则不羡乎外。
至于背诵,世或非之,以为记忆力本因人而异,且即谙记不误,亦属机械性质,强课殊无效益。斯论也,亦自有其理由。然背诵终不可少。盖选授范文,期其能读。若既受而旋置之,则虽授如未授。前期生文事本稚,而范文实有谐熟机调之益,能至成诵,自易见功。能背诵者未必即佳,然未有不读熟而能背诵者也。故课其背诵,其实即课其多读而已。此规定背诵之微旨也。
进言后期。国文钟点既减于初,故教法亦渐趋简省。每易新课,虽亦先期发出,而年诣既进须检注者渐希,故预习成绩不加责,取其讲解课文也。教师自讲可,摘令学生单讲亦可,不复有甚详之节目。自初讲以至最后之研究,教师但板书其名辞,不复为之连缀成文。生徒自行条记其要义于笔录簿中,以俟教师索阅时之订正。至背诵之事,除第一组外,完全废置。盖教学方法,缘学生之年事而异。彼所诣已进,而犹为之强聒不休,受之者既非所乐,为之者亦无所益。至前期笔录,皆豫为连缀,有若印板,此自程度不足之故。入后期者,其行文度皆能粗适,命其自记,既可各尽所长,且于文事有补。背诵本欲赓行,然在第二、三组,国文仅3学分,则实施亦有甚难者。故一切规制,颇视前期有异同也。
至前撰《中学国文述教》有正、附篇之主张。颇不为当世读者之所非。今也则无。盖亦有说:夫既有正附之设,则每次必选二篇以上。其独孤之篇,遂难见收。往往选授之始,得一篇后欲猝求其耦而不获。因之原选之篇,亦遂弃置。此等拘束势所不免。今虽解脱系累,不限两篇之相丽。而一学期中,丝牵绳贯、连类相引,仍自有其承遁之迹。是前法以两篇为太极。今则以一学期之十数篇为太极也。且前法正篇由师自讲,附篇由学者轮讲,再由教者订正。今则无论何篇,苟非甚难,无由教师自讲者。其于策厉自习之功,不且过于正、附篇之设乎?